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是什么?

题目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天人关系上,刘禹锡不同意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A

B



第2题:

具体阐述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对汉代法制的影响。


正确答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其主要思想要素来源于阴阳五行学说和以往的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天人感应”理论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汉代的法制。
首先,将阴阳学说和儒家学糅合在一起的“天人感应”理论,成为法律上维护君主专制的哲学基础。根据“天人感应”理论,君主受命于天,具有绝对的权威。因此,法律设定种种罪名以及相应的刑罚,来维护君主的专制权力和人身安全,是顺行天意。
其次,以阴阳学说论证封建三纲,并进而以三纲作为立法原则。董仲舒利用阳尊阴卑的理论,附会君、父、夫为阳,臣、子、妻为阴的附会,进而说明法律维护君权、父权、夫权的合理性。
再次,以阴阳学说来论证德主刑辅的法制指导思想。德为阳,刑为阴;阴阳之道在于阳为主,阴为辅。依据天道,人世立法必须以德为主,以刑为辅;不能违背天道,专任刑法。
最后,以阴阳四时说推演出秋冬行刑的司法原则。春夏天气滋长万物,不宜行杀施罚;秋冬天气肃杀,合于杀罚。因此行刑宜在秋冬季节。经过天人感应学说的论证,秋冬行刑成为汉代一项司法原则,执行死刑在秋冬季以及后世的秋审制度都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第3题:

反对“天人感应”说,进而提出“人以法制胜”的法哲学思想的是()

A.董仲舒

B.刘禹锡

C.韩愈

D.柳宗元


参考答案:B

第4题: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 A、仁者爱人
  • B、君权神授
  • C、天人感应
  • D、大一统

正确答案:C

第5题: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正确答案:前179-前104,汉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把汉代的封建统治说成是“天道”、“天意”。肯定了有意志的“天”,除了“君权神授”,抬高皇帝的权威造舆论外,也是为了进一步论证“天人感应”的理论。
董仲舒从物类的机械感应推出“天人感应”。即“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瞑,天有昼夜。”“人有好恶,天有暖晴;人有喜怒,天有寒暑。”同时,他除了把“天”说成是和人一样有意志的之外,还提出了“人副天数”的著名命题。他把人说成天的副本,用来论证他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天》)“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人副天数》)“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阴阳位》)“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立元神》)“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阴阳义》)“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立元神》)
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注意吸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作为神道设教、君权神授的理论根据。

第6题:

在天人关系上,刘禹锡不同意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论。


正确答案: ①董仲舒的宇宙图式论,内容上主要表现为以“天人感应”说来阐述并概括宇宙起源、结构和演变问题。
②关于宇宙的结构,董仲舒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天之端”构成的。董仲舒通过五行间的“比相生”和“间相胜”,肯定了“天”通过五行次序来显示它的德性和功能,他把阴阳五行作为世界的模式,认为自然界和人事按这模式互相感应,正体现了天意或天命,确认了自然规律和社会人事的序列同构和相互影响,彼此配合,由此组成一个宇宙——人事的整体结构图式。
③在董仲舒的宇宙——人事结构图式内,“天人感应”还是外在表现,其内在根据则是天人间因“同类”而“合一”。他提出“天人同类”的命题。
因为天、人是同类的,所以,他们之间会发生感应关系。在相互感应的天、人之间作为中介联系的是气。董仲舒的学说是神学目的论的“或使说”。

第8题:

董仲舒天人合一政治思想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董仲舒是汉代公羊学的大师,主要研治《春秋·公羊传》。《公羊传》在政治上的基本主张是王权一统、注重等级原则和华夷之辩。董仲舒着力阐发了《公羊传》中大一统的思想,又吸收了墨,法,阴阳等家学说,对《公羊传》进行了神秘主义改造,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即天人合一政治论。其内容主要有:①天人合一。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命题。董仲舒所讲的天,既有理性成分,也有神秘因素,既指自然规律,也包括伦理原则。这样的天的权威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在天与人的关系上,他认为:首先,人是天所派生的。人是天以自身为参照,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其次,人副天数。由于人是天创造出来的,人从外在形体到内在的感情、道德、意志等方面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再次,天涵容人,并与人相沟通。最后,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不能脱离其他因素而单独存在,必须以天地为自身存在的前提条件。人与天相同而又相通,所以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创造人,与人相通又涵容人,所以在天人的关系中,天是第一位、第一性的,人是第二位的,天人之间实际是一种主从关系。人必须服从天,遵从天的意志,所以说:“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奉天成为处理人类社会政治问题的一条基本原则。②君权至上与天谴说。在现实政治中,董仲舒主张君权至上,拥护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为巩固这一体制,保证汉家天下的长期延续,他为君权至上的合法性,合理性,神圣性作了精心论证。他的天人合一论已经树立了天的无上权威,认为天的意志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命运。于是他提出君权天予说,阐明君权的来源和权威性。董仲舒认为天与人可以相互沟通,但这种沟通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并非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资格与天沟通。人与天的沟通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这个中介就是“圣人”。圣人对应于实际政治就是王。王就是现实的圣人,圣人则是理想的王,圣人与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董仲舒认为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君主代表天,拥有天所授予的权力。臣民对君主只能毕恭毕敬,惟命是从,否则就是对天不敬,逆天而行了。臣民服从天就像地从属于天一样的天经地义。君权神予说直接导出了君尊臣卑,维护了君主的集权与专制。董仲舒在论证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同时,也指出了天的权威是高于君主的,君主居于万人之上,但也要尊天敬天,受天约束。如果君的行为不符合天意,天就会以灾异的方式给出警告,要求君主改正,适当调整政策。如果君主一意孤行,天就会给予责罚,必有灾祸降临。这就是所谓“天谴说”。天谴说的提出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君主是统治阶级的总代表。但君主的行为并不总是适当的,有时会造成政治上的动荡、混乱,危害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需要给君主以一定制约。但是,鉴于君主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权力,人们只得搬出一个更高的权威来,希望利用天的权威约束君主。天谴说为臣民提供了批评政治、发表政治意见的工具。然而,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天的权威则是虚幻的,在没有法律,制度保证的情况下,以天制约君权常常流于空谈,很难取得实际效果。天谴说体现了统治阶级自我调节的愿望,是其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③阴阳合分论与纲常理论。董仲舒认为的天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体现为阴阳分合运行。阴阳两方虽然共存,但它们的地位并不平等,而是“阴兼于阳”,阳处于主宰、制约的地位,阴处于被支配、被制约的地位。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主从关系。天道是这样,所有其他阴阳关系也是这样,都是阳的一方支配阴的一方。体现在社会政治关系上,就是君、父、夫分别支配,决定着臣、子、妻。君臣,父子,夫妻是当时社会诸种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这三种关系的内在法则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所谓的三纲。只要处理好这三种基本关系就能有效控制整个社会。三纲根源于天,因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董仲舒的阴阳合分论为君主政治提供了精巧的合法性沦证。三纲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五常则提高了可供操作的具体道德、行为规范。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认为五常值得统治者重视、提倡,他说:“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希望通过提倡五常,使人们能从自己做起,提高自身修养,自觉遵从社会和政治规范,调处人我关系,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五常实际是把社会政治关系视为伦理道德关系,并试图通过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规范人的行为,来保证等级秩序的稳固。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由天人关系,天道运行规律论证了君权至上和等级原则,又主张以天制约君主,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适应能力,这是儒家政治学说成熟的表现。

第9题:

()的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建立起了一套神学化的道德观。

  • A、董仲舒
  • B、管仲
  • C、商鞅
  • D、墨翟

正确答案:A

第10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相对于孔子思想,主要变化有() ①“君权神授” ②“天人感应” ③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 ④提出“民贵君轻”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