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一匡天下”、孟子的“定于一”,到荀子的“四海之内若一家

题目

从孔子的“一匡天下”、孟子的“定于一”,到荀子的“四海之内若一家”,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

  • A、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C、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 D、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中国格言的海洋里,有两个意义相近的古老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子夏),“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 )。


A.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B.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C.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

D.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答案:D
解析:
题干两成语强调了各地区各民族要团结统一、加强联系,故D项正确。

第2题:

关于孟子与荀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尊孔
  • B、荀子的思想体系比孟子更为完备
  • C、孟子较重孔子之德,而荀子较重孔子之学
  •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第3题:

“王道”一词,最早出自()的学说。

A、庄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答案:C

第4题:

荀子与孟子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学说。


正确答案:礼乐

第5题:

“文以载道”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庄子

正确答案:A

第6题:

从孔子孟子荀子到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是()

  • A、主张维护周礼
  • B、主张“仁”或“仁政”
  • C、强调“天人合一”
  •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正确答案:B

第7题:

简述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的区别?


正确答案: (1)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所以重视后天的社会环境,以此做为人性分析基础。
(2)孟子认为人皆有四端之心,这是不学而成的良知良能,四端经由涵养即成仁义礼智四德,所以人性善。
(3)荀子认为生之谓性,不学成能,不事而成的是人的自然需求,如饥餐渴饮。顺此而为必会产生争夺,造成恶果,所以要隆礼重法,化性起伪。

第8题:

从孔子的“一匡天下”、孟子的“定于一”,到荀子的“四海之内若一家”,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

A.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D.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正确分析】“一匡天下”出自《论语·宪问》,“匡”意指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糾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定于一”出自《孟子见梁襄王》,意思是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四海之内若一家”出自《荀子·王制第九》,反映了荀子的“一统”思想。三个人的思想都表明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干扰分析】ABD选项都是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与题干不符。

第9题:

把孔子的仁发展到义的是以下哪位学者?()

  • A、荀子
  • B、庄子
  • C、孟子
  • D、告子

正确答案:C

第10题:

儒家哲学的代表是()。

  • A、孔子、孟子、荀子、老子
  • B、庄子、老子、孔子、孟子
  • C、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