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看待“生命本源”的说法?

题目

佛教如何看待“生命本源”的说法?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佛教中从来没有生命有本源之说。因生命无本源,故说“无始时来”。若有“本源”,就成为生命“有始”;若生命“有始”,那开始的第一个生命是有因?还是无因?以“同因同果,异因异果”的道理推论,生命的前因仍然应该是生命,不可能从非生命生出生命来。因此,若开始的第一个生命有因,其因必定是生命;若是那样,这所谓“开始”的“第一个”生命,就不能成为“开始”,也不能成为“第一”,因其更有作为其前因的生命,怎能称其为“开始”和“第一”呢?若说这开始的第一个生命是无因,此理更是不通。无因怎能产生生命?若说这第一个生命的本源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有情生命的心识,没有有情生命就不存在阿赖耶识,那么,生出第一个生命的“阿赖耶识”是谁的阿赖耶?若说,在有第一个生命之前就有作为生命本源的阿赖耶识,那就和外道虚构的绝对精神没有什么区别。
佛教的生命轮回,是个无始无终的封闭圈。若有始,便有终,那就是一段直线,就不会是轮回封闭圈。不承认生命有始,就不会犯无因论过错。故生命有始论、生命有本源说,都非佛教的观点。生命从全体的角度讲无始无终、轮回不息;从生命的个体角度看,生命无始或者无终、或者有终——因为入佛门,学正法、走正道,会有证涅槃、终结生命轮回之时,对此类众生来说,生命无始有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有人说,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无科学,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的?


参考答案:

(1)中国古代科技中虽然存在着重道轻技和重实轻理的倾向,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
(2)中国古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如数学、天文学、几何学等。


第2题:

有人认为四种对治力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没有权威性,所以不愿意学。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正确答案: 并非如此,佛在《宣说四法经》中说:“弥勒,菩萨若具足四法,则清净一切所造所积之罪业。何为四法?即厌患对治、依止菩提心(所依对治)、现行对治、返回对治。”可见,四对治力的修法并不是藏传佛教所独有的。不管学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我们相续中的罪业都是黑色的,为了遣除这样的罪业,一定要依止最殊胜的法门,既然如此,修金刚萨埵或依止四对治力为何要有教派之分呢?不管哪一种甘露,东方来的也好,西方来的也好,只要能治病就行,为什么要有这么多分别念?都已经病入膏肓了,还在执著“我只用我医院的药,其他医院的都不用”,这实在是一种愚痴之语。

第3题:

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是指自我概念。该说法()。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第4题:

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差别极大,所讲的内容完全没有共通之处”。对此观点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这种看法不合理。
麦彭仁波切在《三戒合一论》中讲过:原本各大教派各不相违,如同一个父亲的两个儿子,没必要为父亲是自己还是别人的争得你死我活。因此,不管你随学某个宗派,或者以后摄受弟子,都要先建立起“各大教派互不相违”的观点,否则,分别念的力量有时特别大,若从中作怪而无法遣除,定会给暂时的今生快乐、究竟的来世安乐带来障碍。

第5题:

如何看待佛教中的净土思想?


正确答案: 净土是与这个苦聚尘世相对的没有烦恼的清净佛国世界。佛经中谈到的佛国净土很多,其中常见的如阿弥陀佛的佛国西方极乐世界,药师佛国琉璃光世界,文殊佛国遍现观世界,无烦恼佛国欢喜世界,弥勒佛国喜足天等等。
往生净土,虽非解脱,不是终极目标,但具有无比殊胜的闻法、消业、解脱的条件,因此是人天之中殊胜的一种善果。修净土的人,无论是往生哪个净土,都比一般的天殊胜,因为净土没有继续造业的环境条件,不会下堕,可以直接上升。所以,很多修行人都选择了这个道路,包括修密法的人也是这样,如果即生不能成佛,最后一招就是往生净土或者往生空行国,通过这个阶梯继续上升。

第6题:

说一说我们应如何看待生命。【学科知识】


答案:
解析: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当我们发现自己能够为他人带来欢乐、为他人减轻痛苦、为家乡和社会作出贡献时,就更能体会自己生命的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每个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都有价值。在肯定自己的价值、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我们应该肯定他人的价值、尊重他人的生命。
幸福快乐的生活从悦纳生命开始,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生命。
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同样善待他人的生命。
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不丧失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第7题:

有人说:“天堂和地狱都是虚构的。”对这种说法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天堂”和“地狱”之说,佛教中有两种说法。小乘佛教主地域说,大乘有“地狱”说,也有“心态”说。
地域说认为,大地底下有地狱,须弥山有四天王天,须弥顶峰有三十三天,虚空中有四重欲界天、十八重色界和四重无色界,整个虚空中充满群星和悬浮的微尘似的无量世界。地狱非一处,天国也非一个,因众生的业缘,各得其所。
大乘“心态”说认为,六道众生未必是异地、异体。苦乐是思想意识的感受,六道虽同体而感受各异,同是人,因业力感受的差别,可以有六种心态,心中有乐无苦者为天,苦乐参半者为人,有苦无乐者为地狱生命,贪得无厌、处于饥饿状态者为饿鬼,性情暴躁、好斗、好战者为阿修罗,智力低下者为畜生。
对认为“天堂、地狱是虚构的”的人,可以讲“心态说”。对持万物性空观的大乘佛教来说,承认天堂、地狱的存在也是一种顺世权宜之说,在没有任何实有的情况下,虚设有何不可呢?有益的“虚设”比有害的“虚无”观也许更高明。

第8题:

怎样看待佛教在唐代的发展和社会影响?


参考答案:佛教在唐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统治者非常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太宗即位之后,即重兴译经的事业,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开展。当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佛教的中国化也基本完成。唐代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创立了许多宗派。一方面因为佛教的传播日广,要适应各阶层信徒的要求,就不能不有各种教理和修持的体系。一方面也因为寺院的经济基础,日益庞大,佛教徒采取了用宗派形式加强组织,以维持其既得的利益。唐代佛教除了通过上述各宗派的教义宣传对于群众发生作用而外,还有直接和群众生活联系以传教的种种活动。唐代佛教的发展,也对文学、艺术等方面带来不少影响。首先在文学方面,由于俗讲流行,创作了变文等作品。其次艺术方面,促使佛教艺术更有所推进。唐代佛教的发展也在国外发生影响。当时新罗和日本的学僧很多来中国得到各宗大师的传承,归国开宗,中国高僧也有去日本传教的,如此相承不绝。
安史乱起,佛教在北方受到摧残,声势骤减。此外,当时国家历经内战,徭役日重,人民多借寺院为逃避之所,寺院又乘均田制度之破坏,扩充庄园,驱使奴役,并和贵族势力相勾结,避免赋税,另外还放高利贷设立碾嵦等多方牟利。在经济上便和国家的利益矛盾日深,故从敬宗、文宗以来,政府渐有毁灭佛教的意图,至武宗会昌灭佛,下令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这对以后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第9题:

如何看待藏传佛教中的财神?


正确答案: 在藏传佛教中的确有诸如财续佛母、藏巴拉等财神,但我们要正确看待。
求财本身不是坏事,但要“取之有道”,无论是经商、工作都要通过正常的渠道来赚取财富,不能用佛法所反对的、不道德的、损人利己的方式来求财,否则即使会有短暂的利益,但长远来说还是会适得其反。
财神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对致富有加持力;二是对持守财富有加持力。单纯有财富,如果不善于持守,会很容易散去,修财神会有持守的作用。
财神本身都是属于护法或者佛菩萨的化身,如果以自私自利、想一夜暴富的心态来修持,特别是那些不遵守国家法律、道德败坏、唯利是图的人,如果财神帮助了他们,这些财神岂不是助纣为虐了?那还是佛教的护法、佛菩萨的化身吗?建议大家不要把“筹码”都压在财神身上,虽然有人通过修持财神达成了致富的心愿,但那是极少数的,要有忘我的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心来修持才可以的。
一般人想赚钱、致富要遵守相应的规则,要以正常的工作、合法的经商等渠道来获取。

第10题:

从本源上讲,炼丹是()的思想。

  • A、道家
  • B、道教
  • C、神仙家
  • D、佛教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