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本论的观点,仅发愿要利益众生,是否就已经得到了菩萨戒?如果不

题目

按照本论的观点,仅发愿要利益众生,是否就已经得到了菩萨戒?如果不是的话,那在什么情况下才得菩萨戒?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有了戒牒,是否就意味着自己已得菩萨戒?


正确答案: 这也不一定。如果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尤其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也没有发愿受戒,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仪轨作得再好,自相续中也得不到戒体。

第2题:

受菩萨戒是否必须先要受一种别解脱戒?如果不需要的话,这是否与阿底峡尊者“恒具余七种,别解脱戒者,乃有菩萨戒”的说法相违?


正确答案: 不需要,这与阿底峡尊者的说法不相违。阿底峡尊者之所以那样说,实际上是为了遮破当今许多人士连一分别解脱戒也不能守护却自诩具足菩萨戒以及认为菩萨戒意义微小而戒条繁多的这些分别妄念,才说必须是具别解脱戒的身份。

第3题:

为了利益沉溺于轮回中的众生,我们应当如何发愿?在现实生活中,你怎么样做到“舍弃爱自如毒食”?


正确答案: 我们应当发愿,利益一切众生,愿他们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圆满正等觉如来的果位。
法王如意宝说自私自利心如毒药一样,平时应此经常思维。这个比喻讲得很好,无论在什么场合中,自私自利强的人迟早都会失败。我们许多争论、痛苦、吵架,全部是在自利心上产生的,如果没有自私自利,那就成菩萨了,为此我发愿精勤地往这个方向努力。
其实别人说什么不要紧,只要自己有一口气、有一点能力,就要去做利他的事情。别人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可以。因果是不会虚耗的,没必要为了名声而利益众生。不要像有些世间模范,拼命地在人前做一些行为,这不是很重要,默默无闻地为众生发一点善心、做一些事情,才是我们发心的目的!

第4题:

诸佛菩萨已经断尽了饥饿感,为什么还要对他们供养神馐?不供养只发愿行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诸佛菩萨早已经断除了饥饿或难受的感觉,但自己若以吝啬心而没有作这样象征性的表示,你的发愿也不一定成功。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如果我们连十盏灯和十个神馐也没有,却经常祈祷圣尊菩萨帮助自己、利益自己,这样的请求不一定能够实现。”

第5题:

佛菩萨只是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吗?若不是的话,还有什么是佛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应当如何发愿?


正确答案: 佛菩萨并不是只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凡是能够利益众生的一切事物,不管是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有情物或无情物,均是佛菩萨的化现。
我们也应像佛菩萨那样发愿:生生世世乃至一切众生获得涅槃之前,只要对众生有利益、有帮助,愿我变成任何事物。

第6题:

社会上有很多慈善机构,他们的善举与大乘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是否一样?请写出你的根据。


正确答案: 不一样。现在的慈善机构通常是在人们遭受困难时才提供帮助,但明年会不会这样?再过二十年会不会这样?这是很难说的。但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对于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在生生世世乃至佛果之间有困难、遇到了痛苦,都要发愿去帮助他。所以,这二者之间的发心力有很大差别。
慈善机构解决的只是人们暂时的痛苦,而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解决的是根本上的痛苦——先发愿“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然后引导他们学习、趋入大乘佛法,终有一天让他们获得解脱,不仅仅是这辈子的痛苦,乃至生生世世的痛苦都从根本上断除了。

第7题:

在得戒的方式上,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具体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按无著菩萨的传承,前一偈先诵三遍,受持愿菩提心;再诵第二偈三遍,受持行菩提心,即将愿行菩提心分别受持。
按龙树菩萨的传承,两偈是一起念的,念第一遍时发愿菩提心,第二遍时受行菩提心,第三遍为坚固愿行菩提心,将愿行菩提心同时受持。

第8题:

犯了菩萨根本戒以后,是否像违犯小乘别解脱戒那样不能恢复?对此,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各有什么观点?


正确答案: 菩萨戒与别解脱戒不相同,如果犯了根本戒的话,可以重新受持。不过,重新受持的方式,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犯了菩萨根本戒之后,可以重新受三次,三次过后不能再受,就像别解脱的某些戒律一样;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违犯菩萨根本堕罪后,可以屡次受持。

第9题:

地藏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但是在地狱中苦恼众生用何方法求菩萨即能得度?


正确答案:菩萨大慈大悲大愿,自往地狱救之,不待彼求也。

第10题:

如果你已经受过菩萨戒,当别人无端轻视、毁谤你,你会怎么样?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只要众生欢喜,任随他们殴打、谩骂、杀害我都可以。纵然对我百般戏弄轻辱、诽谤挖苦、冷嘲热讽,我也欢喜接受。
因为在受菩萨戒时,我们已经承诺:如往昔诸佛菩萨舍弃所有的财产、受用、善根,全心全意利益众生,我今也如是发心。倘若我们没有这样做,光是口头上说“诸佛怎么样发心,我也这样发心”,实际上是在欺骗所有众生和佛菩萨。因此,发菩提心必须要真正地发自内心,并在实际行动中将身体等布施给众生,既然我把这个身体已经布施了,还有什么必要去执著爱惜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