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藏地的习俗,若有人死了会怎么样对待?相较于汉地的传统,你有哪些

题目

依藏地的习俗,若有人死了会怎么样对待?相较于汉地的传统,你有哪些体会?今后有何打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 A、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 B、藏粮于库、藏粮于技
  • C、藏粮于地、藏粮于库
  • D、藏粮于仓、藏粮于技

正确答案:A

第2题:

相较于传统门票,电子门票有何优势?


正确答案:1、能为景区引入高度信息化操作与管理模式;
2、减少因门票的各种流失而造成的损失;
3、电子门票具有极强的防伪能力;
4、通过计算机统计报表处理,便于审核及科学化决策管理;
5、电子门票系统的网络化技术,便于集中管理;
6、能够灵活变化规则,能及时执行;
7、用门票光盘代替传统的纸质门票,便于收藏;
8、系统具有开放式结构及模块化功能设计,适应于景区通道系统和价格政策的调整和扩展;
9、具有一定附加值如宣传、提高形象等。

第3题: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指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施()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A、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B、藏粮于仓、藏粮于技

C、藏粮于地、藏粮于创

D、藏粮于仓、藏粮于创


答案:A

第4题:

佛法是如何在藏地逐渐弘扬开来的?了解这段历史,对你有哪些帮助?


正确答案:在拉托托日年赞时期,《百拜忏悔经》和神塔小像印模从天而降,落到王宫顶上,这标志着正法的开端。过了五个朝代后,大悲圣尊观音菩萨化现的国王松赞干布应世,通过迎娶两位公主把堪为吾等本师代表的两尊释迦牟尼佛像等许多三宝所依迎请到藏地,并由大臣囤弥桑布扎创立文字及翻译数量极多的经典等,又因大臣嘎尔东赞等而建立大昭寺等众多重要寺院。在五个朝代后的赤松德赞时期,国王派人到印度迎请了三地无与伦比的密咒大持明者——邬金莲花生大士108位班智入藏,并建造了藏地第一座(三宝俱全)——桑耶不变自成大殿,以作为身所依,又教授贝若扎那等108位大译师翻译风格,译出印度圣地十分兴盛的经典、续部、论典为主的语所依,还有,以“预试七人”开始建立意所依的僧团。自此,佛教宛若太阳升起般繁荣昌盛。了解这段历史,有利增强对藏传佛教生起极大信心。

第5题:

印度和藏地是否历来一直是中土?为什么?以此道理类推,请分析汉地是不是中土。


正确答案:自佛陀出世以来,直到佛法住世期间,它既是地界中土也是佛法中土,因为那里是佛陀成道之地,也是佛教存在之地。但是,在华智仁波切住世的年代,印度金刚座被外道所占,佛教几乎销声匿迹,几乎变成了边地,不再是佛法中土。藏地雪域这片土地,在往昔佛陀出世时期,人类寥寥无几。佛曾于经典中授记:“红面罗刹之地,未来湖泊渐渐消退,有人类产生之后,佛法将在那里弘扬。”不过,当时藏地几乎淌有人类,佛教也未得以弘扬开来,故被普遍称为“边鄙藏土”,这种说法在《阿底峡尊者传》、《莲花生大士传记》中随处可见。因此,那时藏地还是边地。后来,猕猕禅师和罗刹女交配之后,藏地人类开始逐渐繁衍(当然,这段历史有种种说法)。有了人类以后,许多圣者化身的国王、大臣纷纷应世,在藏地高原弘扬佛法、度化众生。如今,藏地的教证二法非常兴盛,已是名副其实的“佛法中土”。汉地教法在历史上一度极为兴盛,可谓“佛法中土”,如今佛教丛林立,但闻思修行并大不如前,大多寺院法事不减,但系统讲闻却不多,故如今若称“佛法中土”确需观察。

第6题:

刘光汉认为“书藏于上”存在着哪些弊端?


正确答案: (1)藏书的整体水平比较低;
(2)藏书的利用受到许多限制,以至“吏民”难以“检阅”藏书;
(3)“书藏于上”,秘而不传,必然导致藏书佚亡,只有将藏书“公之于天下”才是保存文化典籍的唯一办法。

第7题:

相较于传统战争,信息化战争持续的时间会缩短。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 )战略。

A、藏粮于国

B、藏粮于地

C、藏粮于民

D、藏粮于技


参考答案:BD

第9题:

我们学佛的大环境怎么样?相较于古人为求法所经历的百般磨难,你生逢如此时代,有什么样的感触?


正确答案: 我们已生于佛法兴盛之地,又处于如今这个学佛自由的时代,这是非常幸运的。我们这些人,学佛的因缘真的很顺,处于这么好的时代中,每天可以心无杂念,无忧无虑地闻思佛法。从学《入行论》到现在,大家共同学习那么长时间,其实没有出任何违缘。
以前的高僧大德为求法而历经千辛万苦,看到他们的行为:在六七年代,很多人念观音心咒都特别害怕,但曲恰堪布每天至少看经书二十篇左右,一直没有间断过。而法王如意宝不但看经书,还冒着生命危险弘扬佛法。即使在那种年代,这些大德对佛法的闻思也从没有停止,就这样从小一直到离开人间,以学习佛法、思维佛法、弘扬佛法的方式,完成了伟大的一生。这让我们很感动、很惭愧,即使在现在这么好的时代,仍有些胆小的人,稍有一点什么,就提心吊胆、草木皆兵,这种人不要说经历十年动乱,就算遇到一点点障碍,也会让他退转。
所以,我们有了圆满环境的同时,也要靠自己,要观察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根基?一旦时代变了,或社会风气变了,会以何种方式对待佛法?这是值得考虑的。

第10题:

怎样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请从印度、藏地、汉地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印度:在佛教发祥地印度,从《印度佛教史》等历史上看,往昔出世过许多具足地道功德、功德无碍、结集经教的阿罗汉。除了三次结集的阿罗汉以外,印度还出现了二胜六庄严、八十大成就者等许多圣者。但纵然是这些大圣者,在无常面前也无法逃脱,最后都会示现涅槃,如今已无一人在世,仅有记载他们出世情况的传记留在人间。
在藏地雪域,往昔也出现过邬金第二大佛陀——莲花生大士,依靠灌顶令众生成熟、依靠传讲教言令众生解脱,如此广转法轮时,出世了君臣二十五大成就者、耶瓦八十大成就者等。之后,又涌现了旧派(宁玛巴的索宿努三师、新派的玛尔米塔等不可思议的智者及成就者。这些成就者大多数都已证得成就果位,可自由自在地驾驭四大,示现有实变无实、无实变为有实等离奇之神变,火不能焚、水不能溺、土不能压、不堕险地,完全远离了四大的损害。虽然如此,但也做不到与世长存、长生不死,我们凡夫人就更不说了。
其实一翻开历史,很容易切实感受到无常。那么多大成就者曾涌现于世,他们的神变神通、成就证悟无法想像,可是现在一个也没有了。同样,汉传佛教也是如此。像净土宗,从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开始,一直到印光法师之间的十三代祖师,全部已纷纷趋入涅槃,如今留下的只有他们的教言和历史。还有律宗,从唐代道宣律祖开始,直至弘一大师之间的十一代祖师,也无一留存于世。还有华严宗,从印度的马鸣菩萨、龙猛菩萨,一直传到中国的杜顺和尚等,这之间的七代祖师,现在只剩下历史而已。甚至非常兴盛的禅宗也是同样,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达摩祖师东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初祖,一直传到六祖惠能大师,之后正如大摩禅师所授记的,只传心印,不传衣钵,禅宗至今都没有第七代祖。虽说如此,但禅宗分成了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等五宗,现今这五宗的法脉尽管不断,一直在传承,但前辈大德却依次示现涅槃。
这些大成就者当时那么了不起,但也无法避免无常,更何况是像我这样的凡夫人了?我肯定会离开世间,离开世间时唯一有利的是什么?应时解脱法。所以从现在起,我一定要观修无常,精进修持对解脱有利的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