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考察善知识?当你想依止一位善知识,如何确定他是值得依止的上师

题目

如何考察善知识?当你想依止一位善知识,如何确定他是值得依止的上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他的信息。去网络查找你想依止的善知识的一切资料,包括生平、所在寺庙、依止过哪些上师、得到过哪些认证、上师的闭关经历、上师的根本上师是谁等。藏地的寺庙多为村庄附近,当地村民会很了解上师,你可以通过当地藏民了解。此外,还可以在网上查找上师参加重大法会的视频,以及上师的座次。
2.确认上师的身份后,需要创造多跟上师接触,多观察他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看是否如法。具有慈悲心的上师,周围会有很好的氛围,清净亲切。但如何能判断一位上师是否如法,也是需要我们多多闻思修,才能越来越具有辨别力。总之,与一位上师在佛法上结师承缘,是需要非常慎重的,一定要经过谨慎严密的观察。通常藏民依止上师,都会有至少七年的观察。我们身处汉地,就更应该更谨慎。不仅因为不慎重会让你走弯路,更是因为依止上师后退转诽谤,会给双方都带来极坏的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依止了多个不同教派的上师后,修法和闻思时,应怎样安排为宜?


正确答案: 这个很简单,修哪个法,就依止那个法的上师。这个并不矛盾的,各教派都是佛法。修哪个法,这个法是哪个上师传的,就按那个上师传的来修。修另外一个法的时候,就按传那个法的上师传的来修。自己修的那个法是主要的,上师也是主要的。但互不矛盾。
宗喀巴大师有各教派的老师,有三十多个老师,这就是榜样。大家在社会上看到,修这个教派、修那个教派,好像有矛盾,其实没有什么矛盾的,应该正确对待,主要看上师传的法是不是正确的。
但是修的当中,不可能同时修那么多的法,只能修一种或两种法,多了就修不好。过去我们藏传佛教有一个流传的说法:“印度人修一佛,成就的多;西藏人修多佛,成就的少。”什么也修,什么都学,结果什么都不成就,这就是三心二意嘛!修法,就是要专心致志,无论哪一派的法,如果皈依了,修行就抓住那个来修就对了。不要像吃菜一样,各种菜点了一堆,什么都想吃,这对修法没有什么好处。

第2题:

什么是四依止?


正确答案: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第3题:

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


正确答案: 此处说大乘上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巧大乘义”,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义,通达大乘的发心、仪轨、教义,能以完整的大乘佛法来引导弟子,具足摄受弟子的能力。第二、“安住净律仪”。也就是说,他相续中必须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萨的戒律。如果他连菩提心都没有,那给别人传菩萨戒、讲大乘佛法是没有资格的。
在依止善知识过程中,应依照《华严经》中所说的原则,像善财童子一样,不畏一切苦行,灭除所有邪见、违缘,如法地修学事师法。不管上师显现为何等形象,都要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地依止,不生邪见也不起恶念。只有这样,最后自己一定会获得证悟的。

第4题: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倘若上师是大成就者,但他有些行为无法让人接受,这时候你该如何对待?请以教证、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就大多数上师而言,是通过宣讲显密正法令弟子的相续得以调伏。当然也有极个别上师,像那诺巴、米拉日巴的传记中所说,以不同的方便方法来摄持弟子,此时弟子要以清净心来依止。华智仁波切讲过:“倘若以清净心把上师观作佛陀,一心一意地依止承侍,那么,成就和解脱轻而易举即可获得。
依止过程中,凡夫人的分别念各种各样,但如果上师是了不起的大成就才、大菩萨,即使有些行为表面上无法让人接受,只要弟子听话,把上师说的话当作教言,也绝对可以成办一切所欲。

第5题:

怎样依止善知识才如理如法?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正确答案: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说,善财童子依止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说过:“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所以,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观清净心。还有善财童子依止观世音菩萨时,心中作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故一定要视师如佛,视师为佛法的根本、功德之源。
另外,戒律中规定,如果弟子没有通达三藏,十年中要依止上师。十年以后,假如你学得可以,则可以离开上师,出外弘法利生;假如学得不行,还要继续依止。所以,依止善知识务必要长期。
我等应如是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第6题:

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的做法是什么?


正确答案:以四念处为依止处,从有依再深入到无依。

第7题:

很多人认为天天跟着上师,帮助上师做事情就是依止上师,有些女众因为没有条件而苦恼万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正确答案: 这种想法不正确。所谓的依止上师,是指对上师所传的如来教言尽心尽力去行持,认认真真去修持。如果将上师的教言臵之不理,从来都不精进修持,即使天天跟着上师、看着上师、扶着上师,这也不叫依止上师。所以,女众若能对上师的教言依教奉行,就叫做真正的依止,所以用不着苦恼。

第8题:

有些人认为:“佛法自学也可以,没必要去依止善知识。”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你是如何依止善知识的?


正确答案: 1)不正确。
佛法不可能以自力通达,自古以来的佛教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以自力证悟。佛陀在《华严经》中亦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譬如漆黑暗室中的宝物,同有灯火则无法照见,同样,佛法中的甚深教义,若没有具证善知识的开示,纵然你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也不可能通达,更无法趋入解脱正道。
2)如堪布在课中所说,在我一生中,最幸运的有两件事:一是遇到了佛法;二是依止法王如意宝等很多具修证的善知识。
如今仍紧紧跟随堪布等具修证的上师闻思修行,所以非常珍惜这样殊胜的因缘。

第9题:

当今社会,有许多骗子冒充大成就者,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待?假如你周围有人不经观察就依止上师,你将会如何正确劝导他?


正确答案: 如今有些人自我标榜为成就者,不择手段地诳骗他人,经常吹嘘:“我已见到了本尊,并且酬谢供养了本尊。”或者说:“我看见了邪魔,并消灭了那个魔。”包括有些道友也常讲:“啊,我见到了什么什么...”口出此言者,大多数绝对是在说上人法妄语。所以,希望学佛的人若没有特殊必要,最好不讲这些,否则,大家会对你的人格起怀疑。因为按照佛教戒律,就算你真正见到了,也不能随便说。
因此,不要随便轻信自欺欺人的骗子。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首先应对其特别熟悉,而且他要戒律清净、谦虚谨慎、表里如一,具有出离心、菩提心,行为等各方面特别注意,不会乱说见到什么、听到什么。依止这样的善知识后,再在他面前求得今生来世解脱的正法,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无论依止什么样的上师,他不一定要有名声、财富,或相貌端严,因为这些与解脱没太大关系。但作为一个解脱的指引者,最关键的是要如理如实地行持,找到这样一位熟悉的上师很重要。

第10题:

何谓自依止?何谓莫异依止?


正确答案: 自依止:是回到自己内心的宁静,回到内心贪、瞋、痴的止息,一定要彻见法,对三法印、四圣谛有真正的体悟。
莫异依止:就是不要去心外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