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倘若上师是大成就者,但他有些行为无法让人接受

题目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倘若上师是大成就者,但他有些行为无法让人接受,这时候你该如何对待?请以教证、公案进行说明。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有些上师名声广大、弟子众多,无数人对他崇拜得不得了,这样的上师就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一定。所谓“名僧未必高,高僧未必名”,真正的修行人不一定出名,而出名的高僧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
是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主要看他有没有出离心,对世间的名闻利养是否在意,对众生有没有慈悲菩提心。如果一个人少欲知足,不贪名声、地位、眷属、财富,对众生有无伪的悲心和利他心,那他即使没有任何名声地位,也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相反,假如不具备这些功德,即使管理一百个寺院,实际上也没有用。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也讲了,如蛆虫般的眷属再多,也不见得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所以,真正修行人的标准,并不是以名声大、眷属多来定论的。

第2题:

依止了多个不同教派的上师后,修法和闻思时,应怎样安排为宜?


正确答案: 这个很简单,修哪个法,就依止那个法的上师。这个并不矛盾的,各教派都是佛法。修哪个法,这个法是哪个上师传的,就按那个上师传的来修。修另外一个法的时候,就按传那个法的上师传的来修。自己修的那个法是主要的,上师也是主要的。但互不矛盾。
宗喀巴大师有各教派的老师,有三十多个老师,这就是榜样。大家在社会上看到,修这个教派、修那个教派,好像有矛盾,其实没有什么矛盾的,应该正确对待,主要看上师传的法是不是正确的。
但是修的当中,不可能同时修那么多的法,只能修一种或两种法,多了就修不好。过去我们藏传佛教有一个流传的说法:“印度人修一佛,成就的多;西藏人修多佛,成就的少。”什么也修,什么都学,结果什么都不成就,这就是三心二意嘛!修法,就是要专心致志,无论哪一派的法,如果皈依了,修行就抓住那个来修就对了。不要像吃菜一样,各种菜点了一堆,什么都想吃,这对修法没有什么好处。

第3题:

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

B.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治疗师不需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关系。

C.心理咨询建立在咨询师与求助者良好关系的基础上。

D.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参考答案:C

第4题:

如何考察善知识?当你想依止一位善知识,如何确定他是值得依止的上师?


正确答案: 1.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他的信息。去网络查找你想依止的善知识的一切资料,包括生平、所在寺庙、依止过哪些上师、得到过哪些认证、上师的闭关经历、上师的根本上师是谁等。藏地的寺庙多为村庄附近,当地村民会很了解上师,你可以通过当地藏民了解。此外,还可以在网上查找上师参加重大法会的视频,以及上师的座次。
2.确认上师的身份后,需要创造多跟上师接触,多观察他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看是否如法。具有慈悲心的上师,周围会有很好的氛围,清净亲切。但如何能判断一位上师是否如法,也是需要我们多多闻思修,才能越来越具有辨别力。总之,与一位上师在佛法上结师承缘,是需要非常慎重的,一定要经过谨慎严密的观察。通常藏民依止上师,都会有至少七年的观察。我们身处汉地,就更应该更谨慎。不仅因为不慎重会让你走弯路,更是因为依止上师后退转诽谤,会给双方都带来极坏的影响。

第5题:

很多人认为天天跟着上师,帮助上师做事情就是依止上师,有些女众因为没有条件而苦恼万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正确答案: 这种想法不正确。所谓的依止上师,是指对上师所传的如来教言尽心尽力去行持,认认真真去修持。如果将上师的教言臵之不理,从来都不精进修持,即使天天跟着上师、看着上师、扶着上师,这也不叫依止上师。所以,女众若能对上师的教言依教奉行,就叫做真正的依止,所以用不着苦恼。

第6题: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透过产品与使用者做()上的沟通。


正确答案:思想

第7题:

有人说,密法上师必须是已经成就的上师,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密法“成就”是指二次第内证境界。灌顶传法的上师具备内证成就当然更好。但人的内证成就,即修证地道层次,一般从人们的外表思想行为上是无法判定的。因人都善于伪装,表面像佛未必是佛,表面愚痴也未必愚痴。
佛菩萨常有亿万化身度生,但未必都是佛菩萨形象,故表面上道貌岸然具神通慈悲大成就相者,未必是真有成就者;表面普普通通,甚至德慧低下,受人歧视者也有深藏不露内证成就的可能性。
因此,佛陀曾说:“我和与我相同者,可判定人的性相境界。人与人无法相互判定性相境界,若判定,就会犯过错。”这就是说,只有遍知一切的佛,才能把握人的精神性相,二障未除的人,把握不了别人的精神性相。若自作聪明判定别人的性相,就会犯过错。俗话所说“不能以貌取人”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内证成就无法把握,因此在经续中对金刚师的必备条件中并没有提到“须有成就者”。不知“灌顶师必须要有成就”这条规定从何而来?这“成就”指的是什么?如何判定成就?又说什么“未成就上师如浊水,愈洗弟子愈浊。”说这种话的人听说过没有:“自己的心不净一切不净,自己的心净一切净”这句佛教名言?可曾听说过善星和提婆达多挑剔佛陀之事?
在末法时代,要想找到经续中规定的那种德相完备的金刚师是很难的,一般都是有德也有过。只要具备灌顶应具备的有传承、未犯根本戒、曾经过闭关修持、掌握必要的灌顶知识这些条件,缺点不大于优点者就可以当金刚师。因此,《密宗道次第广论》引用《胜义承事论》曰:“浊世师长德失杂,难得全无过失者,善观何师德增上,弟子就应亲近彼。”(“增上”是德胜于失之义)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作为学法弟子来说,应着眼师长的长处,不能挑剔短处。

第8题:

正向移情的含义是()

A来访者对咨询师是积极的、接受的

B来访者对咨询师的移情

C来访者认同咨询师的行为

D来访者渴望成为咨询师那样的人


A

第9题:

当今社会,有许多骗子冒充大成就者,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待?假如你周围有人不经观察就依止上师,你将会如何正确劝导他?


正确答案: 如今有些人自我标榜为成就者,不择手段地诳骗他人,经常吹嘘:“我已见到了本尊,并且酬谢供养了本尊。”或者说:“我看见了邪魔,并消灭了那个魔。”包括有些道友也常讲:“啊,我见到了什么什么...”口出此言者,大多数绝对是在说上人法妄语。所以,希望学佛的人若没有特殊必要,最好不讲这些,否则,大家会对你的人格起怀疑。因为按照佛教戒律,就算你真正见到了,也不能随便说。
因此,不要随便轻信自欺欺人的骗子。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首先应对其特别熟悉,而且他要戒律清净、谦虚谨慎、表里如一,具有出离心、菩提心,行为等各方面特别注意,不会乱说见到什么、听到什么。依止这样的善知识后,再在他面前求得今生来世解脱的正法,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无论依止什么样的上师,他不一定要有名声、财富,或相貌端严,因为这些与解脱没太大关系。但作为一个解脱的指引者,最关键的是要如理如实地行持,找到这样一位熟悉的上师很重要。

第10题:

《六大师》主要内容的是()

  • A、六位大师的创作生涯
  • B、六位大师的背景
  • C、六位大师的身份
  • D、六位大师的成就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