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比丘为什么不能给单独的女人传讲佛法?请以你所了知的事例进行分析。在家居士平时怎样做才算威仪如法?

题目

出家比丘为什么不能给单独的女人传讲佛法?请以你所了知的事例进行分析。在家居士平时怎样做才算威仪如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听闻佛法时,需要注意哪些威仪?你能做到几条?


正确答案: 若没有严重的病,听法时不能戴帽子或用衣服等蒙头,不能打伞,不能穿鞋,不能手持刀枪等兵器,也不能将手杖带在身边。不能与传法者平起平坐,应当身体端正住于低处,满心恭敬,以喜悦的目光注视着上师。

第2题:

为什么说三乘佛法都强调不害众生?请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别解脱经》中可以体现出,小乘的主要原则就是不害众生。大乘佛教在不害众生的基础上,还加上了利益众生。而密宗无上乘,则是大利益众生,从下往上依次递进。所以只要是一个佛教徒,无论遇到任何违缘,都应修持安忍波罗蜜多,不伤害众生。

第3题:

u 讲一些你和你的老板有分歧的事例,你是怎样处理这些分歧的?


正确答案:
        

第4题:

为什么得到修学佛法的人身并不容易?请以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若观察无有佛法光明之边地的人数,就会认识到生在有佛法光明地方的人极为罕见。现在有些大城市里,虽也存在佛法,但一点也不兴盛。像上海、北京等地,人越多的地方,佛陀的教法证法越稀少。在佛教兴盛的藏地,可以说人迹罕至,有时候要坐好半天的车,才看见卫户人家。相反,象成都,市区人口就460多万,加周围统辖的几个县,总人口有1000多万。上海有1800多万人,北京有1600万人。我们基本上也清楚,上海有几座寺院,北京有几座寺院,差不多有多少出家人...
而在少数的佛教徒中,除了出家人以外,居士占相当一部分。但是有些居士学业佛,只求家庭平安,完全是为了今生,想获得解脱、行持善法的寥寥无几。比如上海1800多万人,希求解脱者又有多少?他们若没有行持善法,造的恶业大如山王,死后会不会堕入恶趣?1000多万人中,有没有1万人有把握转生人天?如此推算,恶趣众生是不是很多?通过各种观察,就会明白得一个修学佛法的人身多不容易。
尤其是具足十八暇满的人身,在当今更是绝无仅有。例如,甘孜州515座寺院,共5万多出家人,这些人当中,具足暇满的有多少呢?一个一个经过筛选,就会发现剩下的人并不多。

第5题:

闻法的诸多威仪中,哪一条令你最有触动?为什么?请引用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正确答案: “听闻佛法”必须专注这一条就很让人触动。
就你比喻中说的那样,应如野兽闻声般地,若能这般地全神贯注,对法有极其虔诚、纯洁的信心,那么所获得的利益也是极大的。不过,业力深重的人往往在上课时心不在焉,比如尽管身体坐在听法行列中,表面上看来循规矩,但心里却杂念纷飞、东想西想,诚如札嘎仁波切所言,一堂课神游了整个世界,下课后什么教言都没记住,这是不应理的。正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所形容的:“常想活佛面孔,从不展现眼前;没想情人容颜,时时映在心中。”他还说:“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

第6题:

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寺院大、居士多、法会开得隆重,是否就意味着佛法非常兴盛?请以理分析。


正确答案: 真正的佛教是具相善知识传授佛法后,自己精进如理如法修持,对所闻法内容的在自相续中生起真正的定解,对佛法的意义一直思维。寺院大、居士多、法会隆重,若不能给众生带来利益,或者不能在自己的相续中有一丝证法的影子,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不是真正的兴盛。佛法的兴盛与建筑、人数、法会等形式上的内容关系不大,外在的形式是为内在的需要服务的,寺院建得再大,不传讲佛法,就没有教法;不设法令信士生起菩提心、实实在在的修行,就没有证法。而教法和证法都没有,不能算作佛法兴盛。

第7题:

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吗?为什么?请引用你周围的事例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在死亡面前,任凭你是谁,也无有例外可以躲藏。死亡真正来临时,你纵然有能力钻进无隙可乘的铁箱子里,外面有数十万勇士手持锋利兵刃,箭矛尖端指向外面保护着,也丝毫守护不了、遮挡不住。当死主阎罗将黑索套在你脖子上时,你只能面色铁青、泪眼汪汪、五体僵硬地被带往后世。此时此刻,勇士无法救护,大德不能吩咐,饮食无法引诱,无处可逃、无处可躲,无依无怙、无亲无助、无计可施,没有任何尊者能以大悲心庇护,哪怕是大慈大悲的长寿佛、药师佛亲自降临,也无法延缓寿命已尽的死亡。
说到名声,歌王迈克尔·杰克逊世界闻名,但这也挡不住死神的脚步,年纪不大50而离世;说到地位,掌权几十年总统邦戈、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等可谓举国无双,但也不能守护自己的身体而不死...

第8题:

无论在家或出家,佛子已皈依比丘为师父,但是否可以再皈依比丘尼为师父呢?


正确答案:皈依僧宝,应知僧义,僧者众也,即出家之团体也。皈依一比丘,此比丘即僧团之代表人,皈依人是皈依一切比丘也,明乎此,则知皈依以后,非仅为一人之弟子,乃是一切僧之弟子。倘为随顺结缘,再事皈依,已在可与不可之间,若谓依新断旧,暮楚朝秦,则大非矣。

第9题:

佛门的四众弟子是指()

  • A、沙弥,比丘,沙弥尼,比丘尼
  • B、在家的男居士和女居士,出家的男众和女众
  • C、方丈,当家,居士,清众
  • D、菩萨,罗汉,出家人,居士

正确答案:B

第10题:

佛教中的四众弟子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和在家学佛的男众(称)(),学佛的女众(称)()


正确答案:优婆塞;优婆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