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实现过程,实践活动以及结果影响各是怎样的?

题目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实现过程,实践活动以及结果影响各是怎样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共产党方面:
①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按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②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中共三大: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强调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2)国民党方面,
①1923年元旦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强调革命必须依靠民众,表明他实现了依靠地方军阀到依靠广大民众的转变.
②1923年1月之6日孙中山同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正式确立联俄政策.
③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新三民主义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A,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C.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④改组后的国民党从原来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党改变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第2题:

以下关于关键实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关键实践是每个关键过程域中的所有活动
B. 关键实践描述了应当怎样完成关键过程域的目标
C. 关键实践只是描述了部分关键过程域的活动
D. 关键实践在不同的成熟度级别是一样的

答案:B
解析:

第3题: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正确答案:BCD

第4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怎样形成的?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实现合作。


正确答案: 背景: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五四运动影响,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共产国际也在帮助国共合作。
过程:1922年中共二大上马林提出的‚党内合作‛的方式,和国名党合作;在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一月,在中国的帮助下,孙中山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5题: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以下关于关键实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关键实践是每个关键过程域中的所有活动
B:关键实践描述了应当怎样完成关键过程域的目标
C:关键实践只是描述了部分关键过程域的活动
D:关键实践在不同的成熟度级别是一样的

答案:B
解析:

第7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孙中山实现了自己一生中的伟大转变
  • B、共产国际的帮助
  • C、国民党改组需要新鲜血液
  • D、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需要

正确答案:D

第8题:

人对物质世畀的实践把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答案:B,C,D
解析:
【命题依据】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解理思路】
(1)本题考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和记忆。
(2)本题属直接桂试题,考査实践过程即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3)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即实践过程,也就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主观世界。选项B、C、D正确,A选项不属于实践的环节,故不选。
【标准答案】BCD

第9题:

有人说“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重过程,轻结果,也可以不要结果的课。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只关注活动过程,不必要考虑活动结果或成果如何。”根据你对综合活动课程的理解,对此有何看法?


正确答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过程的教育价值,可以说没有实践过程也就没有了这门课程的价值。学生们实践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重视这一过程,而不能盲目的追求直观性、直接性的结论。
关注过程不等于不要结果,而应兼顾结果。因为任何教育活动都应追求一定的结果。但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相对于发挥过程的教育价值只能兼顾结果,而不能刻意追求结果,但也不能不要结果。

第10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工农革命运动的中心是()。

  • A、上海
  • B、北京
  • C、武汉
  • D、广州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