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最为完善的记谱法是五线谱记谱法。
第1题:
什么是有量记谱法(mensuralnotation)?
记谱法发展到13世纪时,德国的音乐理论家弗兰克在《有量歌曲艺术》一书中,提出了标明音的长短的设想,促成了“有量乐谱”的产生。“有量乐谱”使纽姆谱的发展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出现了长短不同的四种黑头音符,即长方形的倍长音符()、旗形的长音符()、方形的短音符()、菱形的倍短音符()。15世纪时,线谱逐步定型为五线谱,并变黑符头为白符头(、、、),增加了三种有符杆和符尾的短音符:小音符()、倍小音符()和微音符()。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五线谱的、、、就是由这些音符的形式转换而来。
至于节奏和节拍的问题,需注意12世纪时出现的小节记谱法。在宗教观念中,“三”被看做一个完美的数字,因此,三拍子是唯一能被接受的,直到14世纪中期,二拍子才在记谱法和音乐理论中出现。
第2题:
第3题:
到11世纪,记谱法开始使用()。
A.纽姆谱
B.一线谱
C.有量记谱
D.四线谱
第4题:
格里高利圣咏初期采用的记谱法是()。
第5题:
宋元时期的记谱法有()、()、()。
第6题:
隋唐时期有哪些记谱法?
隋唐音乐的记谱法,根据目前的资料,主要有古琴谱和燕乐半字谱两大系统。均属于音位记谱法体系。减字谱:唐,曹柔。用减字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燕乐半字谱:我国工尺谱的早期形式。分为管色谱和弦索谱。
第7题:
()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使用最普遍的记谱法。
第8题:
定量(有量)记谱法
13世纪德国音乐理论家弗朗科在他的著作《有量歌曲艺术》中提出了一种新的音符时值系统,这就是对以后几百年的西方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量记谱法。这种记谱法可以明确地指示节奏,包括了三种主要的音符时值:长音符、短音符和小音符,音符时值都以三分法为主。
第9题:
隋唐时期的记谱法有哪些?
第10题:
记录乐曲的方法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