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去高山望平川》是()

题目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

  • A、山东民歌
  • B、青海民歌
  • C、蒙古民歌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鉴赏教学——高亢的西北腔(《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确定教学重难点。(10分)
(3)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和发声练习的具体教学策略与过程。(15分)


答案:
解析:
教学设计《高亢的西北腔》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初步感受西北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情绪,逐步产生学习西北民歌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西北民歌风格形成的内在原因。
3.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歌的基本特征和西北民歌“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的风格、地域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
2.对三首民歌进行剖析,并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教学难点:
分析歌曲的旋律运行、节奏特点,把握西北民歌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欣赏民间歌手阿宝演唱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视频。
教师播放视频片段并提问:请同学们回答一下。我们欣赏的是哪里的民歌?同学们从音乐风格方面来说一下,这首歌曲其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听完歌曲你有什么样的听觉感受?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一望无垠的西北地区,进一步深入感受、体验一下独特的西北民歌。
2.教师展示课件,出示课题。
二、教授新课
1.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我国西北地区区域轮廓图(教师介绍西北地区省份)
2.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请同学们说说聆听后的感受以及这首民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1)教师播放两段演唱视频(专业歌手演唱版和当地农民即兴演唱版)。哪种更能体现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你们感受到了西北民歌的哪些风格特征?一
归纳:用当地方言演唱,让人觉得更“地道”、更“有味”;真假声结合的演唱唱法;大量运用衬词;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节奏舒展、自由。
(2)认识“花儿”这一西北民歌体裁。(教师点击播放课件介绍“花儿”)
(3)引导学生分析歌曲。(学生讨论)
这首“花儿”跟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样,带给我们高亢、悠扬、开阔起伏的听觉感受。下面我们从这首歌曲的形式要素人手,深入分析一下这首歌曲,共同来探究形成这种听觉感受的真正原因。
①旋律
这首歌曲的旋律只有一个乐段,分上下两个大乐句。旋律中多次出现上行四度大跳音程,上行四度音程本身具有开阔明朗的气质,音程re—so1的多次出现,使歌曲显得明朗辽阔、开阔悠扬。乐曲整体运行音程跨度较大,使歌曲的旋律线大幅度地高低起伏进行。这种旋律的进行就仿佛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了一幅山峦起伏不断的画面。正因为旋律线大幅度高低起伏的进行,还有装饰音的运用,比如前倚音、下滑音……再加上西北地区人民特有的粗犷、豪放的性格,所以我们觉得它的旋律高亢、悠扬、辽阔。
②节奏
再看它的节奏,每一个小乐句前半句节奏比较紧凑,收得比较紧。而后半句多出现长音,给人突然放开的感觉。这种前紧后松、前收后放的节奏类型,给人感觉弹性感很强,使节奏显得舒展、自由。另外,由于自由延长音记号的运用(教师夸张的示范),使这首歌曲的节奏显得更加的自由、舒展。
③歌词
除了歌词以外,衬词(括号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的大量运用是西北民歌的一个典型特点,它使歌曲在演唱时显得更加高亢、悠扬、辽阔,具有浓郁的西北民歌风味。
(4)再次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进一步感受一下西北民歌的这些风格特点。(教师点击再次播放该歌曲的当地农民即兴演唱版)
3.欣赏陕西民歌《脚夫调》
(1)认识另一最具代表性的西北民歌体裁——“信天游”。(教师点击播放介绍“信天游”的课件)
(2)欣赏陕西民歌《脚夫调》。
欣赏前教师简略介绍一下“脚夫”。
引导学生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去欣赏这首歌曲:
①这首歌有什么风格特点?属于信天游的哪种类型?
②这首歌曲表达了脚夫什么样的心情?
教师播放两种不同风格的演唱视频(原生态歌手演唱版和当地农民即兴演唱版)。(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歌曲表达了脚夫赶脚时那种寂寞惆怅,思乡、思亲人的复杂心情,同时又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歌曲属于信天游中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类型。信天游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当地有一种说法:“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可见信天游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引导学生自己从歌曲的旋律运行及节奏两方面分析歌曲。
4.欣赏山西民歌《刨洋芋》
引导学生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去欣赏这首歌曲:
①这首歌曲表现了歌唱者什么样的心情?
②这首歌曲体现了民歌什么样的特点?
(1)教师播放女声独唱《刨洋芋》。(学生思考、讨论)
归纳:歌曲表达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心情,体现了民歌演唱的即兴性以及民歌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真正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的特点。
(2)引导学生学唱歌曲。
5.课堂总结
(1)总结西北民歌的特点。(点击课件)
引导学生在欣赏的三首歌曲的旋律中找一找西北民歌旋律运行的主要框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西北民歌风格特征的认识。
(2)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西北民歌风格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西北地区独特的生活环境。以及当地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生活条件、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等等多种因素都对民歌的风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巩固与提高
1.引导学生演唱或欣赏一些熟悉、喜爱的西北民歌或具有西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创作歌曲。
师:西北地区丰富的民歌成为很多作曲家创作的源泉。他们成功地借鉴了西北民歌的元素,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歌曲。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除了今天欣赏的这几首歌曲之外,还有哪些熟悉的西北民歌?同学们会唱哪些有西北民歌特征的创作歌曲?这里我选了几首,同学们会唱哪几首?
西北民歌:《走西口》《赶牲灵》《蓝花花》《五哥放羊》《绣荷包》《三十里铺》《黄河船夫曲》;创作歌曲:《黄土高坡》《一无所有》《我热恋的故乡》《心中的太阳》《少年壮志不言愁》《信天游》《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西部放歌》。(学生演唱,教师指引,范唱)
2.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具有民歌特征的创作歌曲深受喜爱的原因。(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这类歌曲由于吸收了民歌的音乐元素.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心声,抒发了人民的内在情感,所以听起来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让人倍感亲切。这些歌曲一经推出,便很容易为人民所接受,因而广为传唱起来。
四、课堂小结
我国西北地区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却以他们坚强、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高亢嘹亮的西北民歌、敦煌莫高窟、青海塔尔寺、秦始皇陵兵马俑等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要研究它们、发掘它们,更要去保护它们,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建设中去。最后,让我们在王宏伟的《西部放歌》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下课!

第2题: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  )。其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

A.陕北信天游
B.甘肃山歌
C.青海花儿
D.蒙古长调

答案:C
解析:
这是一首青海“花儿”的典型传统曲调。“花儿”流行于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和宁夏相毗连的广大地区,是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

第3题:

“大地留下我的梦,信天游带走我的情,天上星星一点点,思念到永远……”20世纪80年代,著名作曲家解承强创作的那首《信天游》在全国刮起一股强劲的“西北风”。以下属于信天游的是( )。

A.《上去高山望平川》
B.《沂蒙山小调》
C.《对鸟》
D.《赶牲灵》

答案:D
解析: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青海的花儿,《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对鸟》是浙江的山歌,《赶牲灵》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

第4题:

请听下面这首怀念大陆故乡的“古体诗”的片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止,有国殇。”请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胡适
  • B、于右任
  • C、林语堂

正确答案:B

第5题:

属于交响序曲《御风万里》B段主题的是(  )。

A.《黄河船夫曲》
B.《上去高山望平川》
C.《茉莉花》
D.《脚夫调》

答案:A
解析:
乐曲引子包括三种音调素材并以打击乐器、铜管乐器烘托气氛。悠长的A段主旋律由小提琴奏出.铜管乐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来烘托热烈的气氛。B段在《黄河船夫曲》的旋律进行中通过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藏族民歌《郎玛》、哈萨克民歌旋律穿插进来与其形成对位,表现了祖国大团结的局面。再现的A段音乐情绪充满节日般的欢快气氛。尾声转给管乐队演奏,以突出管乐灿烂辉煌的效果,表现了香港回归使全国人民陶醉在巨大的欢乐之中。因此正确答案为A。

第6题:

与江苏民歌《茉莉花》属于同一种民歌类别的是( )
A.《上去高山望平川》
B.《川江船夫号子》
C.《对鸟》
D.《孟姜女》


答案:D
解析:
《孟姜女》与《茉莉花》都是小调;《上去高山望平川》是花儿,是山歌;《川江船夫号子》是船渔号子,是号子;《对鸟》是浙江山歌。

第7题:

下列民歌及其流传地域对应错误的是()。

A.《赶牲灵》——北民歌
B.《虹彩妹妹》——蒙古民歌
C.《绣荷包》——山西民歌
D.《上去高山望平川》——南民歌

答案:D
解析: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青海民歌。

第8题:

请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内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设计“比较青海民歌和蒙古族民歌的不同点”的教学活动,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
(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情感 ·态度·价值观】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民歌的音乐特点,体会中国音乐文化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观察、演唱等方式,感受不同民族音乐的魅力并学会鉴赏歌曲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民歌和内蒙古民歌音乐特点,并能够通过歌声有感情地表现歌曲内容。
(2)教学活动
环节一:聆听两首歌曲风格,根据歌曲旋律特点,提问学生 “你感受到了什么,并描绘出你听到的画面”。顺势引出两首歌曲分别是“西北民歌”和“内蒙古民歌”。
环节二:通过浏览图片、资料等方式,分析青海和内蒙古在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上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音乐风格,便于学生理解不同音乐特色产生的原因。
环节三:在聆听的基础上,观察歌谱,并提问学生 “你们在谱中看到了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直观的观察中了解内蒙古民歌舒展悠长、节奏自由的特点以及西北民歌高亢辽阔和起伏较大的特点。
环节四: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地区民歌的演唱,在演唱中感受西北民歌和内蒙古民歌的魅力。
(3)设计意图
环节一,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了解两首歌曲在旋律上的不同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思考的能力。
环节二,通过浏览图片和音像视频资料等具体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深入课程的内容,了解影响音乐地域文化的原因.并为后边课程设计做铺垫。
环节三,在了解地域间音乐特点不同的基础上,再次研读歌谱,思考在记法上有何不同,并在今后的学习中
能够快速辨别。
环节四,联系以上三点的内容,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更深刻地将不同地域的音乐感受深入人心,通过演唱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魅力。

第9题: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着人民的生活。下列关于民歌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但是,有些民族的分布地域较广,其民族风格会与所在地区的地方风格相互交融。 ②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 ③花儿是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一带的山歌。 ④信天游多采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式唱。 ⑤《上去高山望平川》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是一首长调歌曲。 ⑥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⑥
  • D、④⑤⑥

正确答案:C

第10题: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民歌。

  • A、青海
  • B、维吾尔族
  • C、哈萨克族
  • D、蒙古族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