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

题目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其中惟终是故意的意思。()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2题:

“惟公乃有以存私,惟义乃可以存利,未有不自损而损人者,亦未有徒益人而无益于己者”是谁说的()

A、林则徐

B、魏源

C、严复

D、康有为


正确答案:C

第3题:

《尚书.康诰》记载:“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时乃不可杀。” 请据此分析说明西周的刑法原则。


正确答案:这是西周有关刑法区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原则的材料。它的含义是虽犯小罪但因是故意惯犯不可不杀;反之罪虽大但是偶犯又出于过失就不可处死。
这是西周有关刑法区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原则的材料。它的含义是,虽犯小罪,但因是故意,惯犯,不可不杀;反之,罪虽大,但是偶犯,又出于过失,就不可处死。

第4题:

《尚书·康诰》中说:“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这里的“惟终”是指 ( )。

A.惯犯
B.偶犯
C.故意
D.过失

答案:A
解析:

第5题:

把"乃"、"即"、"非"看作系词的疑点是:

A、如果把"乃"、"即"、"非"看作系词,那么,"必"、"皆"、"诚"、"素"、"亦"等也应该看作是系词,但持这种看法的人只承认"乃"、"即"、"非"是联系动词,而把"必"、"皆"、"素"、"诚"、"亦"等看作副词,这在情理上不能自圆其说。

B、在古代汉语里"乃"、"即"、"非"既可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也可用在动词谓语前。

C、如果"乃"、"即"、"非"是联系动词,它们应受副词的修饰,而事实恰恰相反。

D、经常修饰名词谓语。


参考答案:ABC

第6题:

《尚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音省——编者注),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1)该段文字反映的原则是什么?

(2)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该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4)该段文字反映的问题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第7题:

以下各句中的"惟"只有哪个是音节助词( )

A、不惟广裨乎素学

B、学者惟明

C、然惟于此,愈不敢自信

D、惟名利是务


参考答案:B

第8题:

下面对判断句的解释,正确说法有()。

A、古代汉语判断句主语后面可以加上代词“者”表复指,引出谓语。

B、判断词“是”是从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

C、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谓语前加“非”。

D、古代汉语判断句不用判断词。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尚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音省),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1)该段文字反映的原则是什么?(2)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3)该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4)该段文字反映的问题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1)该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区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的刑法适用原则。
(2)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一个人虽犯了小罪,却不是由于过失,而是一贯犯罪,就是自行不法,即使其罪很小,也不可不杀;反之,一个人罪虽大,但不是惯犯,又出于过失,虽然按照断狱的道理处罚其罪,但是罪不至死。在这段文字中,过失被称为“眚”,故意被称为“非眚”,偶犯被称为“非终”,惯犯被称为“惟终”。
(3)该段文字表明,在西周时期,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惯犯与偶犯在观念上已有所区别。凡是故意犯罪及惯犯都要从重处罚,过失犯罪及偶犯则可减轻处罚,这一原则说明西周时期的刑法理论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4)这种以犯罪主观动机和客观危害结果为依据定罪量刑、区别对待原则的确立,是我国刑法史上的重大发展。对后世刑法适用原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朝的“端”和“不端”、汉朝的“误”和“故”、唐朝的“七杀”,都是在西周时期故意和过失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10题:

非青、惟青、非终、惟终


正确答案:即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偶然犯罪、一贯犯罪。西周时期在定罪量刑时对以上情况加以区别。故意和一贯从重,过失和偶然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