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具体作品,试论述少年小说和儿童小说之间的差异。

题目

结合具体作品,试论述少年小说和儿童小说之间的差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知青小说的看法。


正确答案:在80年代,“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是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知青小说对于历史的叙述,一开始就表现出体验和阐释的多向性。早期的知青小说,更着重于对“文革”悲剧的感伤的揭露和控诉:他们的青春、信念的被埋葬,心灵的受扭曲的过程。在卢新华的《伤痕》,陈建功的《萱草的眼泪》,郑义的《枫》,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血色黄昏》等作品中,有对生活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真诚信仰被愚弄的愤怒,和回首往事的悔恨和悲哀。随后,在越过最初的悲剧揭露、展示的表现方式之后,一部分创作,在视点、情感处理和叙述方法上出现了变化。这一变化,与“知青运动”事实上已结束有关,也与大批知青返城后的处境有关。城市对于这些“游子”的态度是复杂的,但无论如何,它绝不是原先所企望的理想的“天堂”。城市既提供了开拓新生活道路的可能,也有事先没有料到的推拒,以及上学、就业、住房、婚姻、人际关系等等的困扰。即使具体生活问题得到解决,已破碎的生活信念、价值观,也不一定能得到修复或重新确立。在新的环境下,已逝的生活将会在记忆中“重构”。批评家普遍认为,在表现新的生活矛盾与精神困惑上,写于1981年的短篇《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和中篇《南方的岸》(孔捷生),是表现“知青文学”这种转移的最早作品。这两篇小说的题目都具有双重寓意:“终点”与“岸”,都意味着到达和寻得归宿,意味着漂泊的结束;但是,小说中所表达的,则是另一种性质的漂泊无定的开端。此后,知青小说在生活评价上开始“分裂”。或者继续坚持对“文革”的“上山下乡”运动的否定,和生活的荒谬性的冷静批判。或者在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剥离”出值得珍惜的因素,维护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和献身精神。在不断地将“知青”投身运动的精神抽象化,并坚决地捍卫这“极其热忱的一代,真诚的一代,富有牺牲精神、开创精神和责任感的一代”(注:梁晓声《我加了一块砖》(《中篇小说选刊》1984年第2期)。梁晓声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劳动。70年代开始写作、发表作品。197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父亲》等。出版有短篇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和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雪城》等。)的价值上,梁晓声的创作是有代表性的。从1968年起,他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生活了七年。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雪城》等小说中,也写到知青所受的愚弄,但也表达了“我们付出和丧失了许多,可我们得到的,还是比失去的多”的“无悔”宣言。他持续地保持一种分明的道德立场,和悲壮的浪漫风格。在张承志、史铁生的“知青”题材的写作中,对往昔生活的挖掘,则表现为另一趋向。他们在开始时,已明显离开社会政治视角,而着重发现民间生活中可能具有的人性品格,以作为更新自我和社会的精神力量。“文革”初期与后期的知青,在对生活的看法上,也有许多的变化。王安忆曾对比地谈及六九届初中生的情况,说他们并没有形成如“老三届”(注:“老三届”,指“文革”开始的1966年已在中学就读的,在1963年、1964年、1965年入学的初、高中学生。)那样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在刚刚渴望求知的时候,文化知识被践踏了;在刚刚踏上社会,需要理想的时代,一切崇高的东西都变得荒谬可笑了”。他们许多人没有经历“老三届”的那种“痛苦的毁灭”,不需要为自己的青春的价值辩护,因而也失去了从“插队”的乡村中寻找精神财富的动机。从王安忆写她“插队”的淮北乡村生活的小说,包括她的长篇《69届初中生》,很难看到对于这片土地的“恋情”, 看到诗意的想像。持一种较为冷静的态度来写知青生活,写“上山下乡”运动,是这一题材后来出现的变化。阿城和李晓都迟至1984年才开始发表他们的创作。他们的小说虽然也写知青生活,但其视角和题旨,已难以用“知青文学”来概括。阿城和李晓由于家庭等方面原因,“文革”中被排除在“运动”之外,成了“旁观者”,有可能看到置身其中者所难以看到或忽略的事态。(注:阿城的父亲钟惦棐,1956年到1957年间,因发表《电影的锣鼓》,《上海在沉思中》等文章,成为右派分子。李晓父亲巴金在“文革”中作为“反动作家”受到迫害。)李晓的短篇从题材的时间“次序”上说,他首先写的是“知青”返城后的情况。《继续操练》、《机关轶事》、《关于行规的闲话》等,写返城后从事各种职业的“知青”,为权、利等欲望所进行的“操练”——钻营、欺诈和不择手段的倾轧。在这之后,他才回过头来,在《屋顶的青草》、《小镇上的罗曼史》和《七十二小时的战争》中,追叙这些权势场上的“弄潮儿”在“文革”中的经历;这似乎包含着对他们现实心理行为所作的溯源。他用嘲讽、调侃的“喜剧”方式来处理这些“悲剧事态”,作品的内涵有浓重的宿命的悲哀。他关心的是发生在这些为生存而挣扎、搏斗的青年人身上的人性扭曲过程及后果。

第2题:

结合平时的阅读,试分析论述鲁迅的小说创作的特点。


正确答案:1、注重主题的革新,人物性格的刻画、艺术形式的变革,叙事手法的现代化,语言的现代锤炼。
2、注重反映变革中的农民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变化,歌颂新农民的形象,批判落后农民的劣根性,在叙事、语言、结构等方面都注重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创作

第3题:

试以东西方艺术史的具体作品为例,论述表现说和再现说?


参考答案:表现与再现是艺术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也是艺术美创造问题的一对基本矛盾。在西方传统的艺术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艺术观念是摹仿说,摹仿说重视再现,在西方占统治地位达两千多年。在东方,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艺术观念是以言志说、缘情说为代表的艺术表现论。东方的传统艺术是重视表现。西方重再现、东方重表现是就其各自在古代的主导倾向而言的,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西方传统艺术理论中完全没有表现说的因素,东方传统艺术理论中完全没有再现说的因素。从传统上说西方重再现、东方重表现但在近现代这种情况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逆转,演变为西方重表现、东方重再现的新的格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作品,传达出的是艺术家自我的情感,表达的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与之相反,东方艺术观念在精神上已将侧重点从表现性移到了再现性因素上,总之,表现与再现不仅体现为东方与西方古典艺术精神的对立,而且也表现为东方和西方各自内部古代与近现代艺术观念上的对立。

第4题: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蒲松龄小说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蒲松龄在科举道路上很不得意,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知识分子,他的创作与这种特殊的身份与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不同于那些精英阶层的文人,与冯梦龙、凌濛初等周旋于市井间的通俗文艺家也有所区别,他更多地关注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对普通士人的精神追求也表现了极大的同情。《聊斋志异》体裁复杂,以短篇小说为主,兼有杂记、寓言等多种文体,故事来源也不一,有得之传闻的,也有出自前代文献的,但其中较为重要的作品往往并无依据,是蒲松龄匠心独运的创作。
《聊斋志异》题材广泛,其中《促织》、《席方平》等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权势者的残暴,并歌颂了民众的反抗精神;《贾奉雉》、《司文郎》、《叶生》、《王子安》、《胡四娘》、《镜听》等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及其社会危害;而《婴宁》、《小翠》、《连城》、《阿宝》等则塑造了一批聪慧美丽的花妖狐魅和志诚痴狂的青年男子,讴歌了纯净的精神追求和美好的爱情。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小说情节曲折与细节丰满,较之以前的志怪、传奇,有很大的发展。语言华朴兼擅,古雅清新,凝炼而富于表现力。“异史氏曰”拓展了小说的思维空间,使议论与叙事相互补充。

第5题:

简述儿童小说和成人小说的主要区别。


正确答案: 主要区别在于读者对象不同,一是儿童,一是成人,由此带来了如下区别:
1.主题,儿童小说鲜明而积极,以正面为主;成人小说则可含蓄而隐晦些,可用反面教材针砭现实。
2. 情节,儿童小说重情节,讲究故事性;成人小说则淡化情节、弱化故事;
3. 题材上,儿童小说要有分寸感,不能对少儿读者有负面影响;成人小说较自由。
4. 创作手法上,儿童小说更重视“动”的因素,要避免过多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议论等,成人小说则无此限制。

第6题:

结合作品谈中西小说在结构布局上的差异。


正确答案: (1)从结构布局上看,中西在小说情节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小说多是线性结构,强调故事性;而西方小说则多是团块结构,注重场面描写。
(2)从叙述角度上看,中西方的古典小说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人随事转”的过程;中西方小说进入到近、现代成熟期以后,重情节轻人物的倾向开始改变。

第7题:

试结合作品,论述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表现为:
(1)故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方式:如《公刘》一首叙述公刘率领族人迁居豳地的历史,诗歌每章都用“笃公刘”起首,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赞美和爱戴。
(2)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周民族史诗大多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其中有的用相同词语领起一章,形成章节之间的排笔,增强了层次感,又使深层内容紧密相连。
(3)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史诗的形象性,如《生民》用一系列的排笔描写后稷种植庄稼。《绵》中用瓜瓞自小变大比喻周民族的由弱变强。
(4)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摹态,不仅生动传神,还增加了诗的节奏感。如《生民》中“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大豆一片茁壮生,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

第8题:

儿童小说依据读者对象分,可以分为儿童小说和科幻小说。()


参考答案:错误

第9题:

结合具体影视作品论述影视艺术与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首先,电影、电视剧都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电影诞生初期就出现了以梅里爱为代表的戏剧电影学派;我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也是“影戏”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戏剧化电影美学观更是一度风靡世间银幕。
第二,电影、电视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电影想诗歌学习如《城南旧事》,电影向散文学习,从而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如《偷自行车的人》;电影还向小说学习,吸取了小说的叙事手法与结构形式,从而产生了小说电影,如《静静的顿河》。
第三,影视艺术从绘画、雕塑中,吸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性之一。《黄土地》采用了一种深黄的色彩基调,表达对我们这个民族和这块土地的眷念之情。
第四,影视艺术与音乐、舞蹈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电视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在近年来风靡全世界的MTV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第五,影视艺术与摄影艺术更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影片《秋菊打官司》中,摄影师准确地运用画面形象来展示了不同的环境,摄影造型对剧情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10题:

晚清谴责小说有哪些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1)数量相当可观。
(2)小说的主流,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些重要特点,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揭露世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成为晚清小说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