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

题目

12月29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措施》明确提出,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至少()小时。

  • A、6
  • B、8
  • C、10
  • D、12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C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是经由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全国妇联和那几个部门一起印发的通知?()

A、教育部

B、发展改革委

C、公安部

D、民政部


答案:ABCD

第2题:

低频率自动减负荷装置是分级实现减负荷。(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3题:

《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的颁发时间为()

A.2018年12月28日

B.2018年11月28日

C.2017年12月28日

D.2017年11月28日


参考答案:A

第4题:

由于锅炉或汽机部分辅机引起的减负荷称为快速减负荷。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减负不能就事论事。表面看来,减负之所以成为屡减不止的“表面文章”,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时学业竞争的结果,倘若将学业负担问题置于更加宽广的视域中考量,不难发现它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换言之,减负既是教育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根源在于社会评价。避免“减负”形同虚设,需要改变过于功利化的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体系,调整评价的方式与内容,构筑起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式”人才体系。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教育部门应着重构筑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B.“减负”问题的解决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C.学业竞争是“减负”无法解决的原因
D.从评价角度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减负”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指出减负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减负“屡减不止”是因为它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通过“换言之”引出文段的观点:减负的根源在于“社会评价”,“需要改变过于功利化的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体系,调整评价的方式与内容,构筑起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式”人才体系”。文段是“分—总”结构。文段的重点是:围绕“社会评价”着手进行改革,才能从根源上做到“减负”。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B项均未表现出从“评价”的方面着手减负,偏离文段的重点,故排除。C项概括片面,偏离文段重点,故排除。D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符合作者的意图。
因此,选择D选项。

第6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具体措施

【案例简介】

为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课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精神,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市场监督管理厅、广播电视局、妇女联合会等9部门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各方面的责任。全文共10条,从以下十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1)总体要求;(2)建立健全落实中小学减负措施的工作机制;(3)全面实施“互联网+教育”减负行动;(4)全面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创新素养教育;(5)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行动;(6)全面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7)全面推进家校协同育人行动;(8)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和竞赛管理;(9)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10)强化监督考核和宣传引导。

【试分析】结合本案例,阐明教育政策实施的主要途径。


正确答案:(1)教育政策是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实施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方面:①依靠党的各级组织贯彻执行;②依靠国家机关贯彻执行;③依靠广大教育主体贯彻执行。
(2)本案例中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具体措施》是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市场监督管理厅、广播电视局、妇女联合会等9部门联合制定的,说明教育政策是需要通过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和相关政府部门贯彻施行的。其推出的十项具体措施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还需要依靠广大教育主体贯彻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与完善。

第7题:

面试热点:将减负落到实处,助孩子回归天性

【热点背景】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锲而不舍地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各种“减负令”“禁令”“规定”“紧急通知”等文件层出不穷,措施一次比一次严厉。然而,时至今日,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沉重,家长质疑的声音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政策的初衷与实际的效果背离如此之远,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减负错了,还是减负的方式错了?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决不是一个单一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其背后涉及的是教育观、人才观和相应的机制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大问题,说到底,它的落脚点是人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家未来。

【模拟试题】

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已针对学生的减负问题发过文,但是半个世纪以来,减负的话题却还未淡出人们的视野,时至今日,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沉重,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解析:
当下,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已成了社会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减负已经跑偏变味,不增反减的负担让学生苦不堪言,遏制当下态势,已经刻不容缓。

过重的学业压力挤占了孩子们大部分的时间,心理身体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调查显示,如今的孩子不是“豆芽菜”就是“小胖墩”,没时间锻炼身体是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大量课业的堆积导致原本应该有趣的科学文化知识变得令人讨厌,许多学生一看到密密麻麻的题目心里就感到烦,做题时也是心不在焉的,原本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在大量的课业面前,也变得些许麻木了;

另外,许多家长也因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将学校减下去的负担,在课外给孩子补上,教育支出越来越高,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不得不提的是,全社会对减负的强有力呼声,换回来的越减越多的负担,公众也因此对教育改革产生了质疑。

如何减负,这个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未解题,挖的越深,看的越透。不减反增的背后暴露出的是当下“唯分数论”的思想,学校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戏,课表搞两套,一套按照部颁标准编排,应付检查,一套按学校规定编排,实际操作,瞒天过海,骗过上级的教育检查。

深层次下,是更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然而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却没有一个科学的把控。甚至有的家长盲目攀比,没有看清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异。看别的家长买什么资料,自己也跟着买什么资料,看别的孩子上什么班,自己的孩子也上什么班,不看孩子是否需要,不给孩子发展空间,还美其名曰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核心原因还有当下的升学压力,学生课业负担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基本呈递增趋势。考试一直在改革,但考试改革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改革的要求仍相距甚远。

习主席曾说,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减负的问题一直是教育改革的一大难关,想要攻克,务必全社会共同发力。

首先,端正思想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而且要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学校和老师方面要彻底摒弃唯分数论的思想,让校园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之地;家长要破除“学而优则仕”的说辞,要清楚的考虑,根据孩子特点帮助其选择成才之路;社会方面,要转变用人机制,淡化文凭、学历、名校等标签在用人上的硬性标准,选人的关键在于能力,在于知识结构,从拼文凭走向拼能力,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减负问题就容易多了。

其次,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制定一套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还要包括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思维力、情商、逆商等等,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科学设置教学课程。

学校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在校期间除了为学生讲授基本课业知识以外,要在严格的监管下增设素质教育课程,增开体育、艺术或者是编程等兴趣活动,让孩子的时间投入到更多元化的发展选择之中。

最后,强化政策导向。

政府在教育机制、课程设置、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社会用人机制等方面与时俱进,深化改革,营造有利于减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从而真正解放学生,使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焕发生机和活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只有将减负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使学校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还祖国的未来以朝气蓬勃。

第8题:

《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其中包含了?()

A、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各方责任

B、推进有人方式改革

C、发展素质教育

D、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答案:ABCD

第9题:

《电力系统自动低频减负荷技术规范》规定,各级供电部门负责制定系统自动低频减负荷方案,调度部门负责按方案要求具体实施。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自动按频率减负荷装置所减负荷总值,应根据具体的电力系统可能出现的()来考虑,所减负荷的总值应()最大的()。


正确答案:功率缺额;小于;功率缺额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