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主张可以哪几类?

题目

老子的思想主张可以哪几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1)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其一,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其三,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2)“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3)“虚静”“玄鉴”的认识论
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鉴”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4)“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者是:()

A、老子

B、荀子

C、孟子

D、韩非


参考答案:D

第2题:

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 B、小国寡民的理想
  • C、唯物主义思想
  • D、朴素辩证法思想

正确答案:D

第3题: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有()

A.老子

B.鲍敬言

C.庄子

D.王弼

E.贾谊


参考答案:A, C, D

第4题:

战国时期,主张人们不分贵贱等级、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老子
  • D、墨子

正确答案:D

第5题:

下列在经济管理上主张放任主义的思想家是()

  • A、管子
  • B、荀子
  • C、老子
  • D、墨子

正确答案:A,B

第6题: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有关老子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 B、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C、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D、老子主张圣人应力求遵循人之道,力求“损不足以奉有余”。

正确答案:D

第8题:

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

A.周公

B.墨子

C.慎到

D.老子


参考答案:C

第9题:

()主张道本位思想。

  • A、法学
  • B、佛学
  • C、魏晋玄学
  • D、先秦老子哲学

正确答案:D

第10题:

“仁”、“兼爱”、“仁义”分别是以下思想家的主张()

  • A、孔子、墨子、孟子
  • B、老子、列子、荀子
  • C、韩非、庄子、孔子
  • D、孔子、老子、孟子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