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动因的主要理论()

题目

审计动因的主要理论()

  • A、受托责任论
  • B、代理理论
  • C、信息论
  • D、保险论
  • E、多因素决定论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B,C,D,E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审计人员评估固有风险应考虑的因素有()。

A、经济业务的性质

B、是否存在错报的动因

C、前期审计结果

D、非常业务


参考答案:ABCD

第2题:

关于强化理论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A.强化理论忽略人的心理状态

B.强化理论行为仅注重行为和结果

C.严格讲,强化理论属于动机激励理论

D.强化理论认为行为的结果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


正确答案:C

第3题:

下列激励理论中,( )认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有强化作用,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

A.期望理论

B.强化理论

C.公平理论

D.双因素理论


正确答案:B

第4题:

舞弊审计地位发生变化的主要动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美国舞弊审计的嬗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揭弊查错是主要审计目标,以舞弊审计为责任重心;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审计目标是验证财务报告的公允性,舞弊审计逐渐退出中心地位,被财务报告公允性的审计取而代之;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舞弊行为的审计和验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审计并重,揭弊查错和公允方面的鉴证共同成为审计的主要目标。
20世纪30年代以前,审计的社会需求主要源于公司股东期望通过审计来了解公司管理当局履行其经营责任的情况,审计责任的重心在于确定管理人员的业务活动是否存在舞弊行为。公司的审计目标主要是揭露欺诈舞弊和差错。20世纪30年代以后,审计目标被正式界定为验证财务报告的公允性,审计师必须对其发表意见的正确性、可靠性负责,舞弊审计的主导地位因此被取代。
(1)资本注意经济迅速发展,导致管理者受托经济责任的范围扩大和公司的筹资逐渐由银行转向证券市场。这两个变化推动了审计责任和审计目标的变革。经济危机爆发导致了证券危机,同时引发了信用危机。1933年的《证券法》强制证券上市公司必须委托审计师进行审计。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表明审计师的主要职责是对财务报告的公允性责任,查错揭弊审计退居次席。
(2)投资者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关注及资本保全意识的增强,促使整个社会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关心超过了对查错揭弊的关心。
(3)审计界关于审计目标的大辩论。导致了原先占据主导地位的舞弊审计,由财务报告的公允性审计取代。
(4)40-60年间。公认审计准则及审计机构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从理论上创立了公允性内涵,并增强了审计作为公认机构的形象,削弱甚至否定其审计舞弊的责任。
(5)审计师的直接内容为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
(6)1960-1980年间。以验证财务报告公允性为主的审计责任体系,不断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冲级,审计职业界在社会环境和自身压力下,开始重新考虑其在查错揭弊中担负的责任。
20世纪80年代以后,舞弊审计重新成为民间审计职业界的主要职责之一,并与验证财务报告公允的鉴证审计一起组成民间审计的重要内容。标志是1988年AICPA明确界定了民间审计对财务报告有中大影响的错弊的责任。

第5题:

与其他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论,能解释大部分( )。

A.对外间接投资的动因
B.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C.对外间接出口的动因
D.对外直接出口的动因

答案:B
解析:
内部化理论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理论时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故B项正确,ACD错误。所以答案选B。

第6题:

劳动的国际分工理论提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为了( )。


参考答案:促进国际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第7题: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发展动因理论 是_( )。


答案:外铄论,
解析:
提示:请参考答案,输入的答案要和答案显示,有“,”“《》” ”“ 一模一样才会显示正确。

第8题:

组织变革的动力主要有()。

A、环境动因

B、目标动因

C、职能动因

D、技术动因

E、社会心理动因


参考答案:A,B,C,D,E

第9题:

现代理论中,双因素理论所称的“双因素”是指()。

A: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
B:主动因素与被动因素
C:需要因素与诱导因素
D: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指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第10题:

与其他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正确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