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来解释什么是文学,大约是最古

题目

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来解释什么是文学,大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方式。这种文学观念是()

  • A、表现说
  • B、模仿说
  • C、实用说
  • D、客观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强调作者与作品之间关系的文学观念与强调文学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文学观念有哪些主要区别?


正确答案: 强调作者与作品之间关系的文学观念集中体现为“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与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表现说的主要观点在于:
(1)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思想情感的表现,甚至是本能欲望、无意识的流露。
(2)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3)主张以人的内心世界为表现的主要对象。
(4)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强调文学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再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其主要观点在于:
(1)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2)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3)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

第2题: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主要研究的对象是()。

  • A、文学作品与其所反映的自然、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 B、文学作品与作家心理的关系
  • C、文学的文化属性
  • D、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C

第3题:

当文学从审美关系上来把握社会生活时,()也就必然地成了文学的主要对象。

A、生活

B、美

C、社会

D、人


参考答案:D

第4题:

举例论述在文学与“世界”的关系上,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区别。


正确答案: 如果将高雅文学、通俗文学、探索文学与艾布拉姆斯所说的“世界”相比,可以发现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类型的属性。一般说来,高雅文学特点是高雅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文学对“世界”是忠实的。这种忠实不仅表现在它按照“世界”的面目再现和表现“世界”,而且表现在它逼真地描写和刻画“世界”的面貌、形态、情状。通俗文学对“世界”是不忠实的,不论这个“世界”是客观的、外在的、物理的“世界”,或者是主观的、内在的、心理的“世界”,它对于“世界”持一种超越的态度。通俗文学是一种富于理想的文学,它在社会理想、精神理想、审美理想的追求上与浪漫主义文学是一致的。它所建立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想象、充满梦魇、满足人们白日梦需要的“世界”。从文学史上看,高雅文学由于以揭示“世界”的真实为至上追求,竭力按照“世界”的固有样式再现和表现“世界”,所以它一般既不屈从于富于同情心的读者的善良本性和美好愿望,又不妥协于公众的传统道德,也不会因为遵从普遍推崇、认可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评判与流行时尚而牺牲、削弱自己对于“世界”的真实的独到的发现与揭示。通俗文学则不同,它宁愿牺牲“世界”本身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而尽可能满足读者想象、梦魇的需要,满足读者愉悦耳目、实现愿望、宣泄感情的要求,它往往以人造的虚拟的“世界”来取悦于读者。通俗文学不以“世界”为蓝本,不以真实见长,不拘泥于“世界”的本来图景,不认同“世界”的本真,它所虚拟的人造的“世界”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调剂、一种慰藉、一种陶醉,它甚至运用奇特的想象、隐幽的神秘和将感情推向极端,向理性主义的限制发出挑战。武侠小说中那些侠骨柔情、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英雄好汉,劝谕小说中那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言情小说中那些天下有情人经过种种磨难最终皆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都是牺牲“世界”本身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而极尽虚拟之能事的人造的梦幻的“世界”的表现,从这一点来看,说通俗文学是“逃避文学”或“脱离现实的文学”不是没道理的。当然,通俗文学对于“世界”采取一种超越态度并不是说它完全脱离“世界”,而是说它对“世界”采取一种扬弃、改写、添加的态度,这主要表现在它对情节的制造和安排上,一般来说,其情节具有起伏跌宕、生动曲折、紧凑集中的美学原则,很少有高雅文学中的“闲笔”、“衬笔”,情节来自现实的“世界”,但并不等于现实的“世界”,是一种夸大的“世界”。

第5题:

谈谈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 最早提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对文艺学范畴的是歌德,他强调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但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只有通过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对话,才能使“世界文学”的时代早日到来,从而以自己民族文学的独特性,走向世界文学的新时代。继歌德之后,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提出和论述了世界文学的问题:“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民族的优秀文学逐渐成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比如,以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开始仅在欧洲发生影响,以后蔓延成世界性的。18、19世纪的积极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也从欧洲走各世界。20世纪相继出现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更为迅速地波及世界。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长期由于自然经济带来的自己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一般局限在亚洲地区发生影响,直到18、19世纪才逐渐影响到全世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批判地汲取和借鉴一切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比如印度的佛教文化,欧洲的启蒙主义文学,积极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可见,由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这是人类文学活动发展的历史趋向。每个民族艺术家创造的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要使民族的珍品成为世界的财富,就必须加强民族文学艺术的相互对话、交流活动,取长补短,共同繁荣。从另一个角度说,世界文学在形成的过程中,当然并不是要取消民族文学,相反各民族文学更应在汲取其他民族文学养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本民族文学的民族特色,正如鲁迅所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因此,各民族文学只有保持和发扬自己民族的独特性,才能使世界文学园地更加绚丽多彩。

第6题:

从比较文学的眼光看,我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与世界各国文学()、()、()的历史。


正确答案:交流;吸收;改造

第7题:

什么是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说明文学与社会生活是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作家的人生经验、人生理想和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对生活的把握,由此形成了文学这种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主体性。
文学的主体性一方面说明文学源于生活,能相当真实地反映生活,但又不能把文学仅仅视为生活的反映,因为文学还能通过价值关系鲜明地显示反映主体的个性和情感。

第8题:

简述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民族文学指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世界文学指产生世界影响、得到世界认可和赞许的文学。二者关系密切,一方面,世界文学为民族文学提供借鉴,使民族文学得以广泛地吸取世界文学的养料,更好地发展自己;另一方面,民族文学只有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才能既提高自己,使自己走向世界,又使世界文学的园地绚丽多彩。这即鲁迅所说的,“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或如一般所说的,“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之所以“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原因在于民族文学的艺术的独特性和真实地反映了民族生活和文化。

第9题:

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来解释什么是文学,大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方式。这种文学观念是()

  • A、表现说
  • B、模仿说
  • C、实用说
  • D、客观说

正确答案:B

第10题:

新批评的文学批评的切入点是().

  • A、文学与世界
  • B、文学与作者
  • C、文学与文本
  • D、文学与读者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