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演变及分期°

题目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演变及分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的原理。


正确答案: 溶栓疗法系从静脉或冠脉内注入溶栓剂,以溶解冠脉中的新鲜血栓,使冠脉再通。
其原理基于以下各点:
(1)冠脉内血栓引起阻塞是透壁AMI的常见原因。
(2)冠脉阻塞后最初数小时如能获得再灌注,可以挽救缺血心肌。
(3)溶栓剂如尿激酶等可以溶解冠脉内血栓,使血管再通。

第2题: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PTCA的分类。


正确答案: 1.直接PTCA:指PTCA作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最初治疗手段。
2.即刻PTCA:指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成功后即刻进行PTCA。
3.补救PTCA:指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失败,症状持续,梗塞面积继续扩大,需紧急开通闭塞冠脉时。
4.延迟PTCA:指PTCA作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成功后的常规治疗,但延迟1-10天进行。
5.择期PTCA:急性心肌梗塞后再发心绞痛或有心肌缺血客观指症时,行择期冠脉造影及PTCA。

第3题:

患者,男性,58岁。冠心病史。6小时前出现难以忍受的胸闷、压榨感,伴心悸、上腹部疼痛,无呕吐及腹泻。含服硝酸甘油缓解后即刻就诊。查体:神清,BP130/80mmHg,心率98次/分,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部无啰音。心电图:V1-V3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诊断应首先考虑的是

A、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B、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C、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

D、急性前侧壁心肌梗塞

E、急性下侧壁心肌梗塞


正确答案:C

第4题:

简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分期及治疗


正确答案: ⑴临床前期
⑵先兆期
⑶急性发作期
⑷间歇期
⑸慢性期
⑹绝对期。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基本治疗原则是以手术治疗为主。
⑴临床前期及先兆期:及时作周边虹膜切除术或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手术。对暂时不愿手术者应给予滴用缩瞳剂1%毛果芸香碱2~3次/天。
⑵急性发作期
①高渗剂:可以升高血液渗透压,使玻璃体脱水浓缩降低眼压。
②碳酸酐酶抑制剂:房水分泌减少
③缩瞳剂:促进房水引流保护房角粘连
④其他房水抑制剂:有效协助眼压的控制
⑤其他药物
⑥手术治疗。
⑶间歇期:施行周边虹膜切开术,解除瞳孔阻滞防止房角关闭。
⑷慢性期:滤过性手术。
⑸绝对期:疼痛症状较为显著的绝对期青光眼主要采用睫状体破坏术。

第5题:

简述右心室心肌梗塞的体表心电图表现。


正确答案:右心室梗塞,多与下壁或正后壁梗塞合并出现,这与右心室与后壁、下壁同为右冠状动脉供血有关。在下列体表心电图诊断中,特别要注意急性心肌梗塞的ST-T衍变过程。1.V3R-V6R导联中1个或1个以上ST段表现为水平型或弓背向下型升高≥1mv。2.ST段降低V2与ST段升高AVF比值﹤0.5,诊断右室梗塞敏感性和特异性超过90%。3.Ⅲ与Ⅱ导联ST抬高比值﹥1,诊断价值小于V3R-V6R。4.QRSV3R-V6R导联多呈QR或QS型,但与正常有少量重叠。

第6题: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正确答案: 1.补充血容量:估计血容量不足,中心静脉压和肺楔嵌压低者,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5%~10%葡萄糖VD;当中心静脉压↑﹥18cmHO,肺楔压﹥15mmHg~18mmHg则应控制液体量及滴速。
2.应用升压药:补充血容量后血压仍不高,而肺嵌压和心排出量正常时提示血管张力不足,可在5%葡萄糖液100ml中加入多巴胺10mg~30mg或间羟胺10mg~30mg或者去甲肾上腺素0.5mg~1mgVD,亦可选用多巴酚丁胺。
3.应用血管扩张剂:经以上处理血压仍不升,而肺楔压增高,心排出量低或周围血管显著收缩以致四肢厥冷并有紫绀时,可在5%葡萄糖100ml中加入硝普钠10mg或硝酸甘油10mg或酚妥拉明10mg~20mgVD。
4.其它:治疗休克的其他措施包括纠正酸中毒、避免脑缺血、保护肾功能,用糖皮质醇和强心甙、生脉散、人参附子汤等均有益。
5.辅助循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有条件时可在IABP下行急诊介入处理。

第7题: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正确答案: 1.心排血量降低:约20%~40%,休克时可减少30%~50%。
2.冠-冠反射:一支冠脉闭塞,附近侧支循环立即受到抑制,形成"广泛性心肌损伤"。
3.周围血管张力变化:儿茶酚胺释放,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增多,周围血管痉挛,心后负荷增加。
4.心脏收缩运动失调:梗塞部位可无收缩或收缩减弱,矛盾运动或不同步运动,对收缩功能舒张功能产生影响。
5.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由于心肌缺血、坏死、运动失调,左室舒张容量增加导致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因此左房压力及容量上升,从而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瘀血。
6.微循环紊乱:AMI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为DIC发生的基础。
7.血容量改变:不能进食,血液重新分布引起血容量不足。

第8题:

患者女性,50岁,胸骨后严重疼痛6小时,心电图V1、V2、V3有宽而深的Q波,相应的导联ST段上抬,应诊断为;( )

A.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B.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

C.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

D.急性前侧壁心肌梗塞

E.急性前壁局限性梗塞


正确答案:B

第9题:

心电图只有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T波,而没有ST段抬高及坏死型Q波改变,不能诊断急性心肌梗塞。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伴发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及分型


正确答案: 动脉收缩压下降至80mmHg以下;有脑及外周脏器灌注不足的征象,患者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或昏迷,皮肤湿冷,尿量减少(﹤2ml/h),有肺水肿的体征。
Ⅰ型:中心静脉压﹤0.5kPa,肺毛嵌压﹤1.1kPa,心脏指数﹤2.2kPa,血压﹤80mmHg,有上述改变诊断为低血容量休克。Ⅱ型:肺毛嵌压及中心静脉压正常,而心脏指数﹤2.21,收缩压﹤80mmHg,提示有早期心源性休克伴有血容量相对不足。Ⅲ型:肺毛嵌压﹥2.4kPa,心脏指数﹤2.21,收缩压﹤80mmHg,提示急性左心衰竭并心源性休克,即泵衰竭。
治疗:Ⅰ型:立即补液;Ⅱ型:首选正性肌力药物;Ⅲ型:适用IABP治疗,并在此治疗基础上再通与梗塞相关的血管。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