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中与西方的再现说相似的是“()”说。

题目

中国古代文论中与西方的再现说相似的是“()”说。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观物取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有()。

A.形式说

B.再现说

C.表现说

D.升华说


参考答案:ABC

第2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志说、心声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归结为()

A形式说

B表现说

C娱乐说

D符号说


B

第3题:

审美起源“摹仿说”这一理论思想主要见于西方,中国古代没有类似的美学思想。()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感物说的集大成者是()

  • A、陆机
  • B、刘勰
  • C、司空图
  • D、王船山

正确答案:D

第5题:

中国古代的“诗言志说”从艺术观来说属于()。

  • A、表现说
  • B、再现说
  • C、反映说
  • D、游戏说

正确答案:A

第6题:

试述“灵感说”在西方文论史上的发展


参考答案:

灵感说:灵感的基本含义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
柏拉图是古希腊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沿用“灵感”本义,将之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
柏拉图认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爱情的迷狂。这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
灵感说: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
柏拉图对灵感说的解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一,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神灵评附”(《伊安》);其二,灵感的表现:“诗性的迷狂”对立“迷狂∕灵感”与“理智”,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灵感的获得过程:“灵魂回忆说”,对真善美世界的回忆(《斐德若》)。
灵感说体现了柏拉图理论的矛盾性及其理论价值。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与本人作为爱诗之人的矛盾;价值:其一,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场,区别理智与情感;其二,看出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其三,得出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现实美向理想美的追求过程,形象创造过程。
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其揭示出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价值,对中世纪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第7题: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提出的()为20世纪西方文论范式转换提供了基本依据。

  • A、将西方文论归为摹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
  • B、作者、文本、读者、世界之四种因素说
  • C、“权力话语”机制
  • D、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

正确答案:B

第8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归结为()

A.表现说

B.形式说

C.娱乐说

D.符号说


参考答案:A

第9题:

试析西方文论中“摹仿说”的线索及其得失


正确答案:一、文学源于摹仿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他认为“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而德谟克利特说:“在许多重要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左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得鸟学会了歌唱”,而语言是对自然声音的摹仿,音乐是风声的摹仿。摹仿并非单纯的艺术技巧,而是诗歌的起源。
二、文学模仿真实性
“理念式摹仿说”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世界的本源,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故此,艺术双倍地脱离真实,只能算“影子的影子”。在《理想国》卷十中,柏拉图以三种床为例阐述自己得观点:木匠所造之床依存于床之为床的“理念”,而画中床则摹仿了木匠所造之床。他给“摹仿真实的本体论定位低于被摹仿对象的定位”,艺术被看作是“属于游戏性质”的虚假。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徒弟,然而师徒俩“关于诗人应摹仿现实的性质以及这种模仿精神方面都存在这根本分歧”。亚里士多德肯定具体存在的事物是“第一实体”。例如柏拉图所言的“木匠所造之床”,从而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不仅如此,他进一步确定,艺术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还要真实,“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换言之,艺术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摹仿是文学原则
亚理士多德说:“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他一步步发展,后来就有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摹仿是文学萌芽的最初动因,人类出于摹仿而开始文学创造。后来,摹仿由文学本质论发展到文学创作原则论,即从文学源于摹仿转变为文学要求摹仿,摹仿是否真实成为衡量文学优劣的标准

第10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感”说等属于()。

  • A、文学哲学
  • B、文学社会学
  • C、文学心理学
  • D、文学符号学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