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但社会会使人变坏。实施教化可以防止人变坏。
第1题:
在中国古代犯罪学思想的发展中,儒法两家的犯罪原因论是对立的。儒家认为产生犯罪的原因,主要来自生活贫困等外部环境,主观因素是被动的,而且通过礼义教化等手段可以使之向善,以避免犯罪。法家则认为:犯罪的根源在于人的“好利恶害”的天性,生活贫困等外部环境只是犯罪的条件,因而主张用重刑来遏制和防止犯罪。()
第2题:
激情的特点包括( )
A.反应强烈
B.持续时间长
C.会使人的认识范围变窄
D.会使人的分析能力降低
第3题:
A.丰富的人性观认识儿童
B.无法确定对人的教化结果
C.对人的教化结果是可以预知的
D.坚信人是可以被教化的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A、论语
B、老子
C、庄子
D、韩非子
第7题:
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第8题:
A.社会人
B.经济人
C.复杂人
D.自我实现人
第9题:
第10题:
孔子认为可以使人“温柔敦厚”的儒家经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