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历史的影响。

题目

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历史的影响。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1.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
4.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
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
8.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9.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
10.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11.他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建构主义关于学习与教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基本观点:建构主义者提出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在学生观上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
(2)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①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出发,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对于现实的理解和假设,其受到特定经验和文化等的影响,因此每个人对知识所建构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因材施教。②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主体对学习客体的主动探索、不断变革,从而建构对客体意义理解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学生的有意义建构,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能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③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知识的传授,还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第2题:

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


答案:
解析:
孔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是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二是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翔实,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1)孔子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仁”“礼”。①“仁”的思想:孔子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②“礼”的思想:孔子的“礼”是就政治而言的,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2)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包括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①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孔子主张通过文化教育工作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孔子还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②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孑L子承认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了决定作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3)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是一种创举。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4)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为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官。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5)孔子的教学思想。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承袭了西周的传统“六艺”教育,吸收、采择了有用学科,充实了“六艺”的内容,传授的教材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由博返约等。(6)有关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与“礼”作为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还要注重如何育德,他提出了一些德育原则,如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7)关于教师的论述。身为教师应该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教师要尽职尽责,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还要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综上所述,孔子以自己一生的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和个人作用的肯定,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打破了贵族子弟对受教育权的垄断,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的独到见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同时还给人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成为教育史上的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由于受历史时代的局限,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能超出封建思想的界限,其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民主性,并且,其思想中明显地透露出对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鄙视,这可以从其教育内容中看出。因此,我们在宣扬孔子的积极思想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局限性,扬长避短。

第3题:

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第4题:

试评述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答案:
解析: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孑L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 (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6)教学内容:“六艺”。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是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 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入事,忽 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7)教学方法:①学一思一行并重;②因材施教;③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 教学的人): (8)道德教育:①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②道德教育 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 (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第5题: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答案:
解析:
孔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是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二是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翔实,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1)孔子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仁”“礼”。①“仁”的思想:孔子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②“礼”的思想:孔子的“礼”是就政治而言的,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2)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包括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①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孔子主张通过文化教育工作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孔子还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②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孑L子承认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了决定作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3)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是一种创举。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4)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为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官。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5)孔子的教学思想。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承袭了西周的传统“六艺”教育,吸收、采择了有用学科,充实了“六艺”的内容,传授的教材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由博返约等。(6)有关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与“礼”作为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还要注重如何育德,他提出了一些德育原则,如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7)关于教师的论述。身为教师应该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教师要尽职尽责,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还要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综上所述,孔子以自己一生的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和个人作用的肯定,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打破了贵族子弟对受教育权的垄断,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的独到见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同时还给人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成为教育史上的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由于受历史时代的局限,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能超出封建思想的界限,其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民主性,并且,其思想中明显地透露出对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鄙视,这可以从其教育内容中看出。因此,我们在宣扬孔子的积极思想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局限性,扬长避短。

第6题:

试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答案:
解析: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 (1)确立了职业教育是振兴经济的战略措施。 (2) 确立了大职业教育的教育观念。 (3) 进一步端正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 方针。 (4) 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科学的教学原则。 (5) 开辟了职业教育的多种途径。 (6) 确立了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的原则。 (7) 确立了调查研究是发展和办好职业教育 的基本出发点。 (8) 确立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洋为中用的 职业教育研究原则。 (9) 确立了专科一贯制的办学体制。 (10) 确立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 模式。

第7题:

试述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答案:
解析: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都在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从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观这几个方面论述的。(1)教育本质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①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②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根据“教育即生活”这一原则,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2)教育的目的。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外在目的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评价:杜威指责“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他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统一起来。(3)课程与教材。①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②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的知识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③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置适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评价: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从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4)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他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性、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从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形成了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8题:

试述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对美国教育管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表现为:
1)培养了一批专家学者,他们的学识为今后的教育管理的理论建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诸多教育管理组织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科教管理理论的研究与传播;
3)科学管理理论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管理经济效益的关注。


第9题:

试述永恒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世界教育实践的影响。


答案:
解析:
永恒主义教育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一种提倡复古的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阿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具体内容:(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理性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变的特性,建立在这一人性基础上并为表现和发展这一人性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不变的。(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4)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对当代世界教育实践的影响:①重视古典学科的教育内容。②重视教师教学的重要性。③重视人性本身。在教育实践中,提倡人性化的教育,最终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思想,永恒主义教育在教育理论上有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永恒主义教育的复古态度遭到了许多人的批判,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范围不大,主要局限于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

第10题:

试述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


答案:
解析:
陶行知先生(1891—1946)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则始终贯穿其中。1927年春,陶行知创办了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确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亲自试验,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提倡乡村教育,兴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学习。提出以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家乡生产、风土人情为内容编成教材,以幼儿力所能及的地方为教室,以儿童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为主要内容,参加种植、饲养等劳动,让儿童从中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组织游戏,培养出具有“生龙活虎的体魄、活活泼泼的心灵”的儿童来。
(2)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教、学、做分家,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3)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具体包括六个方面:首先,解放儿童的头脑,把他们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其次,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儿童动手的机会;再次,解放儿童的嘴,给儿童说话的自由,尤其是要允许他们发问;除此之外,还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最后还要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们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做一点他们自己高兴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