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言意矛盾的选项是()

题目

关于文学言意矛盾的选项是()

  • A、《文赋》:“文不逮意”。
  • B、《庄子》:“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 C、普济:“才涉唇舌,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
  • D、刘勰:“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深”。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庄子的言意观凭藉魏晋玄学为桥梁,与文学思想相接触,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意在言外”的含蓄传统,为中国古代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试述从《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理解其文学思想。
1.荀子特别重视“道”,创建“文以明道”的先声,“道”的实际内容,就是礼义。他认为一切言论,心是合乎道的、宣扬道的,就是好的;凡是离开道、违反道的,就是坏的。
2.强调“言”有“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的区别。“圣人之言”最为完美,“如王圭如璋„„四方为纲”,是人们崇敬、效法的对象,而小人的“奸言”,“虽辩,君子不听”。
3.“言”会影响政治,不同的“言”会对政治起不同的作用。须行“圣人之辩”,排斥“小人之辩”。把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看成是他对文学的看法。“明道”是其文学观核心;关于圣人之“言”的理论,反映在文学观点上就是“征圣”的主张。他是儒学的主要传授者,这是文学思想中“宗经”主张的实践。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明道是中心,这就是荀子文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它奠定了后世儒家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学观的基础。

第3题:

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学文本“言象意”三层面说和“粗精”两层面说,其共同点都是从“可见”(显示)与“不可见”(非显示)的分别上来加以立论的。()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

  • A、沈从文
  • B、矛盾
  • C、莫言
  • D、李政道

正确答案:C

第5题:

作家莫言获得过的奖项有().

A科技发明奖

B矛盾文学奖

C诺贝尔文学奖

D全世界华语奖


B,C

第6题:

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可以说大体上有下面几种形态()。A、"意"的丰富多样和"言&q

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可以说大体上有下面几种形态()。

A、"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

B、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

C、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D、思维和语言同步进行,感觉和思维都是在前语言状态下发生的。


参考答案:ABC

第7题:

言意论
又称“言意之辨”,主要讨论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它既是一个文化哲学命题,又是一个文学理论命题。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言意论,大体上可分为儒家经学中心主义的“立言”、道家自然主义的“无言”以及《易传》对儒、道两家言意观的折衷。魏晋玄学言意之辨对古代文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将庄子的“得意忘言”用于文学创作和鉴赏,追求文学的言外之意。

第8题:

以下关于诗和词区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词以境界为最上,因此词有境界,而诗无境界

B. 诗言志,因此诗的文学创作只能论述志意

C.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D. 诗能写国家的离乱,而词不能写


正确答案:C

第9题:

寄言以出意


正确答案: “夫庄子推平于天下,故每寄言以出意,乃毁仲尼,贱老聃,上击乎三皇,下病痛其一身也。”“此皆寄孔老以明绝学之义也。”“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宏旨,皆可略之耳。”

第10题:

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学文本“言象意”三层面说和“粗精”两层面说,其共同点都是从“可见”(显示)与“不可见”(非显示)的分别上来加以立论的。


正确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