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学与思的观点的异同,王夫之是怎样概括的?

题目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学与思的观点的异同,王夫之是怎样概括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特点,孔子主张学思并重,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不宜偏废,已初步揭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强调“思”的作用,“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更侧重于“学”,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王夫之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和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正确答案:A
学思行结合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一。

第2题: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一行”的统一过程。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A
解析: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

第3题: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正确答案:A

第4题:

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

  • A、孟子和老子
  • B、孟子和荀子
  • C、荀子和墨子
  • D、孔子和墨子

正确答案:B

第5题:

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之间的异同。


答案:
解析: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二者的思想同属于儒家学说,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方面。(1)孟、荀教育思想的共同之处①关于教育作用。二者都非常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孟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他指出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都可以成为圣人。此外,孟子也并不是完全无视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也看到了环境等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荀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性的因素。他也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他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②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孟子和荀子都强调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的重要地位。孟于认为教育目的为“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苟子特别强调学习《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籍,而尤重礼乐。他认为礼可使上下有别,乐可使上下和谐,礼乐并施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2)孟、苟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差异源自两者不同的人性观。孟子肯定“性善”,他以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他认为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类的“礼”、“义”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人们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主张“内发”,荀子则主张“外烁”;在学与思的关系方面,孟子比较强调“思”,荀子则特别重视“学”;在教学过程方面,孟子把教学过程看作“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荀子则把教学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第6题:

“人之初,性本善”是()的观点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B
解析:

第7题: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A
解析:
孔子最先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考,主张学习,思考和实践相统一。

第8题:

最早提出“学习过程是学一思~行”过程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正确答案:A
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

第9题:

提出“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重”教学原则的教育家()。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A

第10题:

关于孟子与荀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尊孔
  • B、荀子的思想体系比孟子更为完备
  • C、孟子较重孔子之德,而荀子较重孔子之学
  •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