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的提出者是()

题目

‘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的提出者是()

  • A、别林斯基
  • B、亚里士多德
  • C、高尔基
  • D、鲁迅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C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李红手里拿的那枝花是红色的"这个命题的矛盾命题是(),反对命题是()。


参考答案:李红手里拿的那枝花不是红色的 李红手里拿的那枝花是黄色的

第2题:

“文学是人学”是哪位文学大师所说的名言()。

  • A、莎士比亚
  • B、歌德
  • C、陀思妥耶夫斯基
  • D、高尔基

正确答案:D

第3题:

“文以载道”命题的提出者是( )。

A.韩愈

B.柳宗元

C.周敦颐

D.荀子


正确答案:C

第4题:

为什么说文学是人学?


正确答案: 文学艺术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而写的。因此,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但这里的人不是孤立的人或抽象的人,而是从事活动的人,是人的活动。我们对文学活动的界定和对文学活动特性的探讨,也就不能离开从事活动的人和整个人类活动的历史发展。

第5题:

“传神写照”的美学命题提出者是顾恺之。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传神写照”的美学命题提出者是顾恺之。

A

B



第7题:

“曹操是军事家,并且是文学家”是()

  • A、选言命题
  • B、联言命题
  • C、负命题
  • D、假言命题

正确答案:B

第8题:

文学是人学,可以把文学看作人类成长的心路历程。()


参考答案:√

第9题:

关于命题“今天下雨同时又不下雨”的说法中,以下哪一项是对的?()

  • A、这个命题没有逻辑错误
  • B、这个命题的符号表示是av-a
  • C、这个命题包含谬误
  • D、这个命题构成论证

正确答案:C

第10题:

具体分析“文学是人学”的含义。


正确答案: 勃兰兑斯曾经说过,“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整个人类的文学历史,都可以说是展示人的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研究人的灵魂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就是人学”。
(1)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次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首先,人是文学的主要对象。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从人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所以,当文学从审美关系上来把握社会生活时,人也就必然地成了文学的主要对象。人们从文学作品、尤其是从那些优秀之作中,常常会看到文学对人的关注,看到文学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这说明,人始终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无论是叙事性作品还是抒情性作品,从这些文学作品所呈现的世界里,最终获得的还是对人的生活与命运、思想与感情的表现,还是有关人和人生意义的感悟与启迪。(适当举例)其次,文学作品结构显现的是人的生活、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双层的结构体,透过语言媒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两个密切相关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可以称之为作品的现象层次,它由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体系所构成,它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是诗人笔下的山川景物。但是,从审美关系上把握生活,又要求文学必须超越这个由故事、情景所构成的现象世界,把社会生活视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于是又有了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次,即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层次。在这个层次中,文学表现着人的感受、体验与思想情感,追寻和思考着人生的意蕴,从而体现了文学以审美的方式来把握生活的特点。而且,也只有当文学作品进入了这个审美的层次,人们才不会把《阿Q正传》当作一场闹剧而无视阿Q的“精神胜利法”,才有可能进入对其病态心理何以形成的严肃思考之中,才会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受中反思社会、历史与人生。
(2)“文学是人学”的另一个含义,是说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具有生命体验的特点文学不仅仅把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的根本对象,而且文学更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人的性格、命运、思想、感情、乃至潜意识作了丰富、复杂、多样的表现,从而为人们展现了唯有文学方能展现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这是一个只有借助于文学才能进入的人的世界。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都发生在不同于知性经验的心理经验的层面上。它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的、直观的方式把握着人生的现实。在现实人生里,苦恼与欢乐共在,偶然与必然混杂;欲望里有善也有恶,人性中有美也有丑;诗情画意往往隐藏甚至消融在无数的平庸和琐碎里……总之,生活里的一切,都不具有单色调。当人们以知性的标准和逻辑去审视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阿Q、繁漪、倪吾诚这些艺术形象的时候,产生的那种难以判断的困惑;以及当人们从切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审美的方式感受、体认这些艺术形象的处境与心情时,所泛起的那种理解与同情,都似乎告诉我们确有另一种尺度的存在,它源于现实的人生经验和真实的生命感受。这,正是文学或者审美所要把握的对象,也是文学之所以成为“人学”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