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题目

试述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典型论在现代中国发展的五个阶段是:
(1)阶级论典型说。
建国初,我们主要从苏联移植了典型理论,当时认为典型性就是阶级性,典型人物便是将某个阶级的共同特征集中于一个人物身上。这种“阶级论典型说”明显地带有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
(2)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说。
这种见解开始重视个性因素,对于纠正上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和类型化、概念化倾向有一定作用,但仍未能把握典型的特征。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把事物的最一般属性看做典型的本质,并不能把典型形象与一般形象区别开来。
(3)共名说。
认为典型不仅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成了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它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仿效的榜样,是人物塑造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的标志。由于“共名说”对典型的本质缺乏必要的理论概括,仅以是否广泛流传作为判定典型的标准,也未见周密,仅从普遍性判定典型也容易回到类型说老路上去。
(4)必然与偶然的联系说。
此说认为对典型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能仅做静止、抽象的理解,而应深人到比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范畴更深的层次中,即放到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的范畴上来考察。典型之所以具有个性体现共性的特点,其实质正在于在偶然的现象中体现必然性的本质或规律。
(5)中介一特殊说。
此说认为哲学上为了便于解释复杂的事物,往往使用三个概念:个别、特殊、一般。“特殊”是个别与一般的中间环节,又叫“中介”,典型就是这个“中介”。典型包含有个别的因士素,但又不是个别;典型包含有普遍的因素,但又不是普遍;它是处于个别与一般之间的一个特殊层次。逻辑范畴的“特殊”揭示了典型的深层本质:典型即“特殊”。“特殊”对个别而言是本质,对本质而言又是现象;个别对一般而言是远离本质的现象,“特殊”较之于个别对一般而言,则是更加切近本质的现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有()。

A依赖理论

B现代化理论

C后工业社会论

D信息社会论

E世界体系论


A,B,E

第2题:

在西方文学理论中,典型论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意境论占有重要地位。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试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正确答案:

第4题:

试述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状况


正确答案: 就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历程而言,实际上,早在50年代,传播学就传入了中国。1957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新闻学译丛》首次刊登了介绍“群体思想交通”的文章。近30年,传播学在中国的进展还算是迅速的,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著译:1978年下半年,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在内部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上开始译介有关传播学的文本。自那时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内地)已出版有关译著、专著、教材约五十种,论文、译文则数以千计。
(2)会议:198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倡议,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究会。此外,各地高校也开过一些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如1985年复旦大学举办的传播学学科研讨会、1996年北京大学主办的国际传播学研讨会等。
(3)教学:1980年由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此后,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新闻院系和专业相继行动,普遍设置了这类课程。从1996年起,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新闻学由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并定名为新闻学与传播学。
(4)应用:1982年在北京首次开展了运用传播学“实行调查法”进行的受众调查;次年,在江苏、浙江两地又实施了同类调查。此后,全国各地的、各具特色的受众调查如星火燎原般地蓬勃开展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播学的理论建设和实际应用。总而言之,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具备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尤其重要的是,已拥有了一支潜力可观的研究队伍。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既认真借鉴外国经验,又扎实面向本国实际,不断地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大有作为。如此,让中国的传播学能创造出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

第5题:

试述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认识论基础


正确答案: 孔茨在他的《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它们是:
1.语义上的混乱。
2.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
3.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先验而加以抛弃。
4.曲解和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
5.管理大师缺乏沟通。

第6题:

试述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人性论、知识论和学习论基础。
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是建立在对“人性”、“知识”和“学习”更为全面、更为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
(1)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人性观转向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传统的主体性理论依然没有走出主客二分的逻辑,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主体却将周围的其他主体视为“客体”,由此带来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的异化”,即主体间封闭和控制关系的广泛存在。最早挑战这种主体性理论的是胡塞尔,他在哲学上首先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认为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均是主体,没有客体,主体间交往是一种从“自我”走向“他我”,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的过程。自胡塞尔以后,主体间性理论经由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马丁•布伯等思想家的继承与阐发,其本身的涵义也不断得到充实。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间的彼此走近,相互拥抱,意味着每一主体都走出原子化的“自我”,通过与其他主体进行平等的交往和对话,实现经验、精神、意义和智慧的共享,它是主体间的“共在”(海德格尔),是我——你的“相遇和对话”(布伯),是不同主体的不同“视界”因相互敞开、相互进入而实现的“视界融合”(伽达默尔)。“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确立了“交往的人”的人性形象,为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2)新知识观的社会性特征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知识属于共同体”的观点是新知识观的重要特征。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人与他人通过互动与磋商而建构的共识,它镶嵌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中,“社会性是知识的本质属性”。分布认知理论也认为,知识分为“个人知识”和散布于环境中的“分布知识”两部分,知识并非是“静如脑中的家具”,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各种人际活动当中,个体必须通过与他人建立彼此支持的伙伴关系,不断将分布于环境中的知识整合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建构起知识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知识的社会属性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话、分享、互动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所具有的价值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交往性发展”这一原则得以确立的重要前提。
(3)新学习观的社会性特征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传统的学习观将学习视为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学习是独立的个人活动。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维果斯基则较早提出,人类的学习首先是一种发生于主体之间的社会性的活动,然后才是一种发生于主体内部的思维活动,学习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他人思想和自我见解之间的对话,它首先是一个社会过程,然后才是一个心理过程。这种学习理论由“人之内”向“人之间”的转向,要求教师走出孤立和封闭,建立起广泛的伙伴关系,通过参与“专业共同体”的合作、交往和对话,实现“交往性发展”。

第7题:

试述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理论及现代货币数量论在货币流通速度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原因及影响。


正确答案: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一国货币流通速度受社会惯例,个人习惯及技术发展的影响,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凯恩斯则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受利率变动影响的变数,由于利率不断变动,因此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而弗里德曼则认为一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既不是一个常数,也不是一个变数,而是一个受多种变量影响的稳定的函数。由于人们的货币需求主要受人们的恒久性收入的影响,因此一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基本稳定的。
但是,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流通速度却不断下降。从统计上看,我国的货币收入流通速度(GDP/M2)从1994年的1.00下降到2003年的0.54(我国M2/GDP之比为全球最高,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到全球最低的水平)。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不断下降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的极大关注,由此产生了许多假说,这些假说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其中主要有:
(1)“价格指数偏低假说”
(2)传统的“被迫储蓄假说”认为由于中国存在着产品供给不足或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及金融资产的缺乏,因而人们只好持有较多的货币(即被迫储蓄),结果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
(3)“地下经济假说”,认为大量的货币被地下经济(包括地下金融)吸收了,因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
(4)“货币化”假说是影响最大的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中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农村的制度变革,工业部门的制度变迁,金融改革及金融创新、证券市场的发展,价格改革、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自由市场的产生及土地的市场化等)使得越来越多的资源通过货币这个交易媒介(即通过市场)来流动和配置,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通过货币这个交易媒介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货币(人民币)逐步成为真正的交易媒介、计价或核算单位及价值贮藏手段,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使市场不断扩张,因此,这就自然产生了超额的货币需求。这种超额的货币需求正好吸收了超额供应的货币,使得中国超额供应的货币没有被物价上涨所吸收,从而导致了中国的货币化,并促使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
(5)“人民币区域化假说”即一部分人民币流入周边国家或地区成为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硬通货”。
(6)传统的“被迫储蓄假说”认为大量储蓄(主要是个人储蓄)没有转化为投资。
(7)“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高假说”。
(8)“消费不足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中国的消费需求不足,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总需求的扩大,而是表现为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的影响:
(1)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
(2)给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带来难题或挑战。
(3)将有可能给中国的国际收支及人民币汇率形成压力。

第8题:

试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正确答案:

第9题:

试述现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历程。


正确答案: 批美学苏、曲折发展、两类课程、新课程标准。

第10题:

试述中国古代史学在史家修养论上的理论贡献


正确答案:1.学识上要博览群书,见识上要疏通知远
2.要有历史编纂和文字表达方面的才华和能力
3.要能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要深思明辨,择善而从
4.史家的观点和笔法,要尊重客观历史,要有“善恶必书”的直笔论
5.高尚的道德
6.要文史兼修,善于继承,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