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浙江大学向西迁往()。

题目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向西迁往()。

  • A、四川乐山
  • B、江西吉安
  • C、四川重庆
  • D、陕西固城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向西迁往()。

A.四川乐山

B.江西吉安

C.四川重庆

D.陕西固城


参考答案:B

第2题:

抗战时期,各大学迁往西安,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其中有(  )

A.北京大学
B.清华大学
C.私立南开大学
D.北平师范大学

答案:D
解析:
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

第3题:

抗战时期贵州作为大后方,一些沿海地区的机关、学校、商号、企业纷纷迁入,使贵州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短暂繁荣学校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浙江大学,其旧址在()

A、阳明书院

B、甲秀楼

C、天台山

D、湄潭文庙


正确答案是:D

第4题:

关于杂文“鲁迅风”的争议发生在()。

  • A、30年代上海
  • B、抗战时期上海“孤岛”
  • C、延安解放区
  • D、抗战时期重庆

正确答案:B

第5题:

孤岛文学”指的是()。

A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

B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

C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学

D国民党统治区的左翼文学


A

第6题:

抗战时期,各大学迁往云南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不包括(  )

A.北京大学
B.清华大学
C.私立南开大学
D.复旦大学

答案:D
解析:
复旦并未南迁。

第7题:

”孤岛文学“指的是()

A.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
B.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
C.左联时期的上海左翼文学
D.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学

答案:B
解析:

第8题:

简评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参考答案:

战时的中国外交基本上围绕着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抗战的关系进行。
(1)中德关系:中国利用和德国在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关系,是德国维持了半年更多的中立,直到1939年2月,德国承认满洲国,中德关系趋于冷淡。1941年7月1日,由于德国承认汪伪政权,中德关系破裂。
(2)中苏关系:中国积极与苏联发展关系,而苏联也出于共同利益支持中国抗战,苏联援华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中国拖住日军,使日军无力北进苏联。1941年4月苏日达成中立条约,中国成为直接受害者。
(3)中美英:抗战初,美英实行中立政策。1938年10月后,美英逐渐改变政策,以制日援华。经济方面,援华贷款,提供租借物质,参与驼峰飞行;军事方面,派遣航空队入华作战;政治方面,废除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大国待遇。
战时中国外交获得不少成功,它既取决于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外交势力,也得益于国际形式的发展。但中国毕竟是一个弱国,与美英苏等国在重大问题上仍不能平等相待。1945年2月14日,美苏英背着中国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迫使国民政府在《中华民国、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友好同盟条约》上签字,酿成对中国主权的重大损害。中国战时外交留下了失败与耻辱的印记。


第9题:

更改户口迁往地址该如何办理?


正确答案: 毕业生需更改《户口迁移证》上的迁往地址:
1、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改派手续,更改就业报到证;
2、持更改好的就业报到证、原《户口迁移证》、身份证及本人书写的申请报告到保卫处综合科办理。

第10题:

社会的急剧变迁往往会造成角色中断。


正确答案: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