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题目

简述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沿革分期。


参考答案:

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古希腊、罗马时期(B·C500~A·D500):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繁荣的时期,特征为伦理政治。
(2)中世纪时期(A·D500~A·D1000):宗教政治思想时期。特征是上帝主宰世俗社会。。
(3)近代(十一世纪~十九世纪末):自由民主思想走向胜利的时期。自由是最高的政治价值,民主是实现自由的合理手段。
(4)现代(十九世纪以来):政治思想多远化时期。自由民主思想走向深入。


第2题:

简述古巴和林肯的历史分期
(1)第一代评价: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
特点: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因此,这一时期也称为“测验”和“测量”时期。
(2)第二代评价: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
特点: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的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3)第三代评价:认为评价的本质是“判断”。
特点: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既然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的标准,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的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有机构成。
第四代评价: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结构,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
特点: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

第3题:

汉语的_______是汉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正确答案:
4.方言

第4题:

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根据汉语的历史发展规律。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简述古代罗马文学的历史分期及代表作家。
(1)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文学。代表作家普劳图斯(《一坛黄金》、《孪生兄弟》、《吹牛的军人》),泰伦提乌斯(《婆母》、《两兄弟》)。
(2)共和国晚期和“奥古斯都”时期的罗马文学。代表作家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
(3)帝国时期的罗马文学。代表作家有塞内加和塔西陀。

第6题:

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根据汉语的历史发展规律。

A

B



第7题:

简述利维的历史分期。
(1)古典考试型时期(西方宗教教育及我国私塾教学)
(2)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它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代是科学管理效益测量工具在学校成绩测验中的应用,形式大多是多项选择的纸笔测验。
(3)后现代时期(增加了教师在评价领域权威;开放性结论以及用“评定”代替“评价”。)

第8题: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分期理论。?


正确答案:根据认知结构的不同.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运动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2)前运算阶段(2~7岁)。进入前运算阶段,儿童能运用表象和符号思维,即儿童能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来描述外部世界。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和多向思维,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一般需要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撑,不能进行纯符号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第9题:

概述中国大陆电影的历史发展分期。


正确答案:(1)1905年《定军山》出现之前,中国电影为“史前期”,2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萌芽与初创期,代表作品有《难夫难妻》《掷果缘》《孤儿救祖记》等。
(2)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受左翼电影运动影响巨大,代表作品《狂流》《春蚕》《神女》《渔光曲》《大路》《桃李劫》《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3)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抗战时期电影,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特殊时期,决定了电影创作的功利目的,艺术追求已自然退居其次,代表作品《八百壮士》等。
(4)40年代战后电影,是指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电影创作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战后,中国电影终于迎来比较厚重的成熟之期。代表作品由《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万家灯火》等。
(5)50-60年代时期,可以用“传统与新生”来定位其价值特征。“传统”指50年代电影中承传着自30年代以来的基本传统而多有变化,“新生”包括:新时代主题,新英雄主义色彩,新的质朴气息。代表作品《桥》《白毛女》《中华女儿》《林家铺子》《青春之歌》《林则徐》《风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6)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开始了大踏步地转向:转向艺术探索、转向世界潮流、转向百姓娱乐需求。代表作品《归心似箭》《巴山夜雨》《今夜星光灿烂》《天云山传奇》。
(7)90年代以后的中国电影多元化局面,社会生活的极大改变和人们观念的迅疾转向,对电影审美创作造成重要影响。90年代中国电影呈现复杂多样状态,原生态现实展示、主流形态强化、新生代电影反叛传统,造就电影激情的消退和现实主义的朴质化现象。代表作品由《秋菊打官司》《背靠背、脸对脸》《站直了别趴下》《埋伏》《民警故事》《混在北京》《家事》等。

第10题:

简述现代汉语连词“和”的来源及其发展情况。


正确答案: (1)“和”字由动词发展而来,最初是拌和的意思,后来发展为连带的意思。“和”字的后一种用法大约是从晚唐开始的,“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落叶和云扫,秋山共月登。”这些诗句,“和”都和“带”或“共”互文,可见“和”只是连带的意思,后来才逐渐发展为连词的。
(2)为了语言的明确化,现在我们将“和”字和“同”字区分开来,前者用作连词,后者用作介词。它们在书面语上的分工是由《宪法》开始的(1954年)。在这里,“和”联结两种行为的新职能也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