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关系。

题目

简述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关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修辞学与语用学都关注语言使用问题,但是它们的研究角度、研究内容等方面还是有差异的。修辞行为就是语言交际中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的选择活动,所以修辞学主要是从表达角度进行研究。语用学的研究也涉及语言要素的选择问题,但语用学是从表达和理解两个角度,对这个动态的交际过程进行整体研究。所以语用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要大于修辞学。修辞的研究也涉及适应题旨情境的问题,而语用学牵涉到的语言外要素更加广泛,它和社会文化背景、语言心理、美学情趣等要素紧密相关。此外,修辞学建构的理论基础远没有语用学丰富。语用学与哲学、逻辑学、语义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语用学的理论基础也促成了它有广泛的分支学科,而修辞学在这方面是不可相比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被称为公共关系的圣经的是()。

A《公共关系学》

B《有效的公共关系》

C《公众舆论的形成》

D《修辞学》


B

第2题:

简述汉语修辞学的分期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据袁晖、宗廷虎主编《汉语修辞学史》的观点以20世纪为分水岭,分为古代和现代汉语修辞学。古代汉语修辞学内容丰富,但分散于经解、文论等论著中,未形成独立学科,缺少整体性、系统性。现代汉语修辞学吸收西方修辞学理论又基础传统修辞学的基础,具有科学性、体系性、系统性特点。

第3题:

现代修辞学的建立是以陈望道的()为标志。

A、《修辞格》

B、《修辞学发凡》

C、《现代汉语修辞学》

D、《辞格汇编》


参考答案:B

第4题:

修辞学与语法学、语用学有什么联系?


正确答案: 语法学与修辞学的联系:
研究对象上:语法学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修辞学研究如何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任务上:任何话语都是按照语法的规则生成的,语法是修辞的基础。语法学分析语言的语法结构的特点;修辞学反映语言诸要素的综合运用。
语用学与修辞学的区别:
语用学研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如何运用和理解语言的问题;研究话语理解,即接受结果;研究制约语言使用的各种因素,注重规则阐释;修辞学一般只研究话语表达,主要从说(写)者的角度出发,研究表达效果;研究影响语言使用的条件,注重选择。

第5题:

解放后我国出版的修辞学专著有()。

  • A、《现代汉语修辞学》
  • B、《修辞学发凡》
  • C、《语法修辞讲话》
  • D、《修辞概要》

正确答案:A,C,D

第6题:

简述训诂学和修辞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训诂学与修辞学联系也十分紧密,古代书面语言作品,总是在在表达准确的前提下运用多种修辞手段,使文章简约、含蓄、生动鲜明,以增强文章的说明力和感染力,训诂要讲明文意,必然要借助说明各种修辞手段来研究古书辞例。古书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很多,如互文、对文、倒文、变文等。训诂学家要通过词面的意义挖掘其中蕴含的文意。以互文为例,所谓互文就是两种事物在意境上或上下文中互相体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它是古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起到使语意含蓄精练,扩大词句内容的作用,汉儒解经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郑玄称之为“互相备”、“互言”等。如《礼记•祭统》:王后蚕于北郊,以人纯服;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郑玄注:纯服,亦冕服也,互言之尔。纯以见缯色,冕以着祭服。”纯服和冕服都是祭祀用的礼服,二者分开来说,是互文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王后和诸夫人都要亲蚕于北郊,以供给祭祀用的礼服。

第7题:

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是以()的出版为标志的。

  • A、《现代汉语修辞学》
  • B、《语法修辞讲话》
  • C、《修辞学发凡》
  • D、《修辞概要》

正确答案:C

第8题:

标志着现代修辞学建立的著作是()

A.《语法修辞讲话》

B.《修辞学概要》

C.《修辞学发凡》

D.《修辞格》


参考答案:C

第9题:

1963年,张弓先生的()出版,标志着这一时期中国修辞学研究引人注目的成就和理论制高点。

  • A、《修辞学习》
  • B、《修辞学发凡》
  • C、《现代汉语修辞学》
  • D、《修辞学研究》

正确答案:C

第10题:

词义的变迁和修辞学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正确答案: 词义的变迁,和修辞学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修辞手段的经常运用,引起了词义的变迁。最常见的是隐喻法和譬喻法。
(1)道理:《说文》:“道,所行道也。”可见“道”的本义是路的意思。 《说文》:“理,治也。”朱骏声:“顺玉之文而剖析之。”玉之文就是玉的纹理,引申起来,“道”是工作方法,“理”是客观存在的内部规律。这样譬喻是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2)责任:在最初的时候,“责”是债的意思,“任”是挑担的意思,承担了任务好像负债,必须清偿,而任务本身就是一肩重担,要不怕困难的去完成它。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样的双关的语意,正是词义发展过程中的鲜明写照。
(3)甘苦:“甘”就是今天所谓的甜,有时候也等于今天所谓的好吃,但是“甘”和“苦”很早就有了转化的意义,“言甘”就是话说得很甜,“甘心”就是心里痛快,现在把心所自愿叫甘心,就是从这个意义转化来的;“苦”已经转化为难过和辛苦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