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静力压桩法施工混凝土预制桩的说法,错误的是()。

题目

关于静力压桩法施工混凝土预制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桩顶不易破坏
  • B、施工时无冲击力
  • C、沉桩精度较高
  • D、沉桩过程不产生挤土效应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打(沉)桩施工方法不包括( )。

A.锤击沉桩法
B.静力压桩法
C.钻孔灌注桩法
D.振动法

答案:C
解析:
2019版教材P57页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打(沉)桩施工方法通常有:锤击沉桩法、静力压桩法及振动法等,以锤击沉桩法和静力压桩法应用最为普遍。

第2题:

混凝土预制桩施工中的沉桩方法有()等。

A.水冲法
B.静力压桩法
C.锤击法
D.爆扩桩法
E.振动法

答案:A,B,C,E
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中沉桩的方法。混凝土预制桩的沉桩方法有锤击法、静力压桩法、振动法和水冲法等。?

第3题:

静力压桩是施工时使用静力将预制桩压入土层中,适用于软弱土地地基和压垂直桩。下面关于静力压桩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A、施工无噪音无振动

B、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C、沉桩的速度慢

D、可提高施工质量


参考答案:C

第4题: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根据打(沉)桩的方法不同分类,包括()。

  • A、锤击沉桩
  • B、静力压桩
  • C、人工挖孔沉桩
  • D、爆破法沉桩

正确答案:A,B

第5题:

(2013年真题)关于静力压桩法施工混凝土预制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桩顶不易破坏
B.施工时无冲击力
C.沉桩精度较高
D.沉桩过程不产生挤土效应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沉入桩施工技术要求。静力压桩正是通过挤压土体才将桩压入土体的,所以选项D错误。

第6题:

采用静力压桩法进行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施工时,静压沉桩的紧后工作是( )。

A.桩身对中调直
B.接桩
C.吊桩、插桩
D.再静压沉桩

答案:B
解析:
2020/2019版教材P95
(二)静力压桩法(1) 施工程序:测量定位→压桩机就位-吊桩、插桩→桩身对中调直→静压沉桩→接桩→再静压沉桩→送粧-终止压桩-检查验收-转移桩机。

第7题: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中,关于静力压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静力压桩一般采取分段压入、逐段接长的方法
B.通常第一节桩上端距地面1m左右时,将第二节桩接上,继续压入
C.静压法沉桩适用于冻土土层中应用
D.静压法沉桩不宜用于有8m以上硬隔离层的情况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静力压桩的内容。静力压桩一般采取分段压入、逐段接长的方法,通常第一节桩上端距地面2m左右时,将第二节桩接上,继续压入;故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静压法沉桩适用于软土、填土及一般黏性土层中应用;故选项C错误。静压法沉桩不宜用于地下有较多孤石、障碍物或有4m以上硬隔离层的情况;故选项D错误。?

第8题:

关于静力压桩法施工混凝土预制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桩顶不易损坏 B.施工时无冲击力
C.沉桩精度较高 D.沉桩过程不产生挤土效应


答案:D
解析:
静力压桩法的特点:(1)施工时无冲击力,产生的噪声和振动较小,施工应力小,可减少打桩振动对地基的影响;(2)桩顶不易损坏,不易产生偏心沉桩,精度较高;(3)能在施工中测定沉桩阻力为设计施工提供参数,并预估和验证桩的承载能力;(4)由于专用桩架设备的高度和压桩能力受到一定限制,较难压入30m以上的长桩,但可通过接桩,分节压入;(5)机械设备的拼装和移动耗时较多。静力压桩法通常应用于高压缩性黏土层或砂性较轻的软黏土地基。当桩需要穿过有一定厚度的砂性土中间夹层时,必须根据砂性土层的厚度、密实度、上下土层的力学指标,桩的结构、强度、形式或设备能力等综合考虑其适用性。

第9题:

关于静力压桩法施工混凝土预制桩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桩顶不易损坏
B、 施工时无冲击力
C、 沉桩精度较高
D、 沉桩过程不产生挤土效应

答案:D
解析:
书中该处只介绍了静力压桩的适用条件。 以下内容均为书外,仅供参考: 静力压桩法,是通过静力压桩机将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分节压入地基土层中成桩。 静力压桩法的特点:(1)施工时无冲击力, (2)桩顶不易损坏,不易产生偏心沉桩,精度较高。桩顶不易损坏,(3)能在施工中测定沉桩阻力为设计施工提供参数,并预估和验证桩的承载能力。 (4)由于专用桩架设备的高度和压桩能力受到一定限制,较难压人30m以上的长桩,但可通过接桩,分节压入。(5)机械设备的拼装和移动耗时较多。 故选D

第10题:

下列混凝土预制桩的沉桩方法中,属于辅助沉降桩方法是()。

  • A、锤击法
  • B、静力压桩法
  • C、振动法
  • D、水冲法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