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坑监测中,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题目

在基坑监测中,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 A、支挡式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m
  • B、重力式挡墙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10m
  • C、土钉墙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15m
  • D、基坑各边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基坑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并符合以下规定( )。

A.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B.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5m
C.每边监测点数不宜少于2个
D.水平和竖向监测点宜为共用点
E.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或基坑坡顶上

答案:A,D,E
解析:
2019版教材P58页
(4)基坑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的水平间距不宜大于15~20m,每边监测点数不宜少于3个,水平和竖向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或基坑坡顶上

第2题:

对于基坑监测的说法,哪项符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的要求?(  )

A、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中部位
B、围护墙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角点处
C、立柱的内力监测点宜设在坑底以上各层立柱上部的1/3部位
D、坑外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布置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第5.2.13条,坑外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A项,根据第5.2.5条,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B项,根据第5.2.4条,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C项,根据第5.2.6条,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上。

第3题:

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是指通过对基坑控制参数进行一定期间内的量值及变化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评估判断或预测基坑安全状态,为安全控制措施提供技术依据,应每间隔()米布设一个监测点。

A.15-30

B.20-35

C.20-30

D.15-25


正确答案:D

第4题:

简述桥梁变形监测点位布设应符合哪些规定。


正确答案:变形监测网一般由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组成,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小于3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间距不宜大于400米,基准点到桥址中线的距离宜为100-200米,基准点应建立或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宜选用CPICPII控制点以及线路水准基点。
2)当基准点的间距大于400米时,宜在基准网的基础上加安设置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到桥址中线的距离宜为50-100米,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3)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并与建筑物稳固地连接在一起,为满足桥梁变形观测的需要,应在梁体及每个桥梁承台及墩身上设置观测标,观测标埋设要符合以下原则:
(1)桥台观测标应设置在台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
(2)墩身观测标埋设,当墩高>14米时,需要埋设两个墩身观测标,小于14米时,埋设一个墩身观测标。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0.5米左右位置,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盗窃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观测标可设置在墩相似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第5题:

在垂直位移监测网中,关于沉降监测点的布设说法错误的是()。

  • A、点位的分布既要均匀,又要保证重点部位有监测点
  • B、应埋设在能够准确反映建筑物沉降的特征点位置
  • C、监测点布设的数量越多,最终监测的精度就越高
  • D、点位应尽量保证在整个变形监测期间不受损坏

正确答案:C

第6题: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工作应符合下列哪些要求?(  )

A、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B、监测点应均匀布置
C、至少应有3个稳定、可靠的点作为变形监测网的基准点
D、对同一监测项目宜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线路

答案:A,C,D
解析:
A项,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第4.1.1条,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B项,根据第5.1.1条,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并应满足监控要求;C项,根据第6.1.2条第1款,每个基坑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定、可靠的点作为变形监测网的基准点;D项,根据第6.1.4条第1款,对同一监测项目宜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线路。

第7题:

某城市建设一座5 0层的综合大楼,距离1号运营地铁线的最近水平距离为40m,需对开挖基坑、综合大楼及相邻的地铁隧道进行变形监测,变形监测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中变形监测Ⅱ等精度要求实施。


开挖基坑监测:基坑上边缘尺寸为100m*80m,开挖深度为25m,在基坑周边布设了四个工作基点A、B、C、D,变形监测点布设在基坑壁的顶部、中部和底部;监测内容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基坑回填等;基坑开挖初期监测频率为1次/周,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相应增加监测频率;监测从基坑开挖开始至基坑回填结束。监测到第1 2期时,发现由工作基点A测量的所有监测点整体向上位移,而由工作基点B、C、D测量的监测点整体下沉或不变。综合大楼监测:大楼的监测点布设顶部、中部和基础上,沿主墙角和立柱布设;监测内容包括基础沉降、基础倾斜和大楼倾斜等;监测频率为1次/周;监测从基础施工开始至大楼竣工后1年。


地铁隧道监测:监测范围为综合大楼相邻的2 00m区段;监测内容包括隧道拱顶下沉、衬砌结构收敛变形及侧墙位移等;变形监测点接断面布设,断面间距为5m,每个断面上布设5个监测点,每个点上安装圆棱镜,采用2台高精度自动全站仪自动测量;监测频率为2次/天;隧道监测从基坑开挖前一个月至大楼竣工后1年。


监测数据采用SQL数据库进行管理,数据库表单包括周期表单。工程表单、原始数据表单、测量仪器表单、坐标与高程表单等。监测成果包含监测点坐标数据、变形过程线及成果分析等。


【问题】


1.该段地铁隧道变形监测中,总共需布设多少个断面监测点?对两台高精度自动全站仪的安置位置有什么要求?


2.利用数据库生成监测点的变形过程线时,需要调用到哪些表单?并说明理由。


3.从测量角度判断有工作基点A测量的基坑监测点向上位移的原因,并提出验证方法。





答案:
解析:

1.地铁隧道变形监测范围是200m区段,变形监测点按断面布设,断面间距5m,每个断面布设5个点,故总共需要布设的断面监测点=(200/5+ 1)*5=205。


两台高精度自动全站仪的安置位置要求设立在基准点或工作基点上,并采用具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台或观测墩,测站视野开阔无遮挡,周围应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应同时具有防水、防尘设施。


2.利用数据库生成监测点的变形过程线时,需要调用周期表单、坐标与高程表单。


原因是监测点变形过程线反应的是监测点平面位置和高程随时间的变化。


3.由工作基点A测量的基坑监测点向上位移是因为工作基点A点位下沉造成的。


验证方法:利用变形区域外布设的基准点,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观测工作基点A、B、C和D的高程变化。将测量得到的工作基点点位高程与先前的高程值比较即可。


第8题:

基坑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并符合以下规定()。

A、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B、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5m
C、每边监测点数不宜少于2个
D、水平和竖向监测点宜为共用点
E、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或基坑坡顶上

答案:A,D,E
解析:
2018新教材p56,(4)基坑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的水平间距不宜大于15~20m,每边监测点数不宜少于3个,水平和竖向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或基坑坡顶上

第9题:

地下水水质基本监测站布设应符合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的相关要求。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关于建筑基坑监测点的布置要求,下列()选项是正确的。()

  • A、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或柱上、裂缝两侧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
  • B、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点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宜少于2点
  • C、建筑倾斜监测点布置时,监测点宣布置在监测角点、变形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
  • D、建筑倾斜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不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

正确答案:A,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