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学者姚鼐的《古文辞类纂》认为国学可以分为三门:曰义理,曰词章,曰()。
第1题:
试述姚鼐的古文理论。
(1)主张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善用”而相济的散文艺术本体论,这是在方苞“义法”说的理论基础上,正确反映了散文写作中观点、材料、辞章三者的关系,体现了融宋学、汉学与唐宋古文于一炉的艺术理想。
(2)提出建构散文应具备“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要素的散文艺术创作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总结“神理气味”为文之精,“格律声色”为文之粗,认为的前四者要通过具体的后四者来加以艺术体认和审美把握,进而超越后四者的束缚,达到“御其精者遗其粗者”的艺术境界。
(3)在散文的艺术风格和境界上,首创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散文艺术风格论。上述虽是三点,但义实贯串,相互补充,彼此发明,共同桐城派完整而有序的文学理论体系。
略
第2题:
明清时期,对公文的各种体式作详细论述,且影响广泛的著作有()。
第3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4题:
毛泽东曾称赞一部书“尽抡四部精要”,并将它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国学入门书,这部书是()。
第5题:
姚鼐说:“古文之事,须兼三者之用而后为至”。“三者”指的是()。
第6题:
姚鼐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第7题:
简析姚鼐的古文创作理论。
第8题:
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四类。()
第9题:
清朝统治者自己认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弥。
第10题:
姚鼐,字姬传,号惜抱,著有(),编有《古文辞类纂》。在理论上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提出散文八要素: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他的代表作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