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中国应用牛耕或马耕的地区,向南扩展到()。
第1题:
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对耕层进行全田的或间隔的深位松土。耕深可达25—30cm,最深为50cm。不乱上层,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丘陵地区,以及盐碱、白浆土地区的耕作措施属于()
第2题:
南方地区旱地多为丘陵坡地,常采用()。
第3题:
孔子有两个字“牛”的学生,一个是冉耕,字“伯牛”,另一个是司马耕,字“子牛”。他们俩有趣的名字可以印证的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农民可以接受教育
B.牛耕技术出现
C.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
D.铁制生产工具出现
第4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5题: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说文》中说:“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注:人耕曰耕,牛耕曰犁。)”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第6题:
通过测量耕幅来判断是否有重、漏耕。测出的耕幅若大于规定耕幅,说明有漏耕,若小于规定耕幅,说明有重耕。
第7题:
牛耕始于何时()。
第8题:
第9题: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第10题:
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如“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