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休克的临场急救措施。

题目

简述休克的临场急救措施。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休克病人的社区护理急救措施?


正确答案:(1)病人去枕平卧,必要时可以将病人的双下肢抬高约30度以增加回·心血量(2)尽快处理活动性出血(3)松领口保持呼吸道通畅,解除疼痛,并注意保暖(4)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瞳孔等情况,并及时观察病人的出血、尿量、皮肤、肢体温度及意识情况(5)在抢救的同时,询问家属病人的发病原因,及时针对原发病因采取急救措施(6)待病人病情稳定后,立刻送医院抢救。

第2题:

简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措施。


正确答案: (1)立即停药,使患者就地平卧。
(2)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患者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30min皮下或静脉注射该药0.5ml.
(3)氧气吸入。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
(4)抗过敏.
(5)纠正酸中毒和遵医嘱给子抗组胺类药物。
(6)如发生心搏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
(7)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及其他病情变化,注意保暖,并做好病情动态记录。患者未脱离危险期前不宜搬动。

第3题:

简述犯罪现场临场讨论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犯罪现场临场讨论是对现场勘查的总结和检查,有助于发现现场勘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现场勘查的水平
2、犯罪现场临场讨论是制定侦查计划、全面展开侦查工作的前提,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案件侦查的进程
3、犯罪现场临场讨论是对犯罪现场的分析与研究,它有利于集思广益,形成共识,提高集体的战斗力


第4题:

简述脑疝的急救措施


正确答案: 1、纠正脑组织灌注不足:快速静脉输入甘露醇、速尿等强力脱水剂,
2、保持呼吸道通畅,抬高床头15~30°,于吸氧
3、密切观察呼吸、心跳、瞳孔等的变化
4、准备呼吸机防止呼吸骤停,并通知麻醉科插管5、紧急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准备随时手术

第5题:

简述临场指挥能力的构成?


正确答案: (1)对全场的综合评判能力
(2)抗负荷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

第6题:

简述急性左心衰竭的急救措施。


答案:
解析:
(1)体位:病人取坐位,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2)镇静:皮下注射吗啡3~5mg,效果不佳者重复使用。(3)吸氧:高流量氧气吸入(6~8L/min),并可给患者吸入通过50%酒精湿化的氧气,以降低肺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有利于肺泡通气改善。(4)减少心脏负荷:快速利尿,如静注呋塞米20~40mg;立即静脉应用血管扩张剂,如选用硝普钠或硝酸甘油;如有血压降低者,可与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合用。(5)快速洋地黄制剂:适用于有快速心房颤动伴急性左心衰竭者,禁用于重度二尖瓣狭窄伴窦性心律者。如近期1~2周内未用过洋地黄制剂者,可静注毛花苷丙(西地兰)0.2~04mg。(6)其他治疗:解除支气管痉挛,可静注氨茶碱。积极治疗原发心脏病,去除诱发因素。

第7题:

简述眼内异物急救措施。


正确答案: 1)、当灰尘进入眼内时可能性翻起眼睑,用湿棉签将异物度出。
2)、当灰尘进入眼内时,嘱患者轻闭眼,灰尘随眼泪流出。
3)、如是生石灰进入眼内禁用水冲和用手去揉,正确的方法是用棉签或干净的手绢将生石灰拨出。然后再用清水反复冲洗伤眼至少15分钟.冲洗后再去医院作进一步的治疗。
4)、硫酸或烧碱等不慎进入眼内,应即刻就近用大量的清水冲洗伤眼,以避免失明。
5)、有时异物取出后,眼睛仍然感到磨痛不适,总感有异物,一般是角膜有损伤。

第8题:

张力性气胸产生休克,急救措施首先是 ( )。


正确答案:D

第9题:

简述散打比赛临场指挥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临场指挥是散打教练员在竞赛中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现代竞技运动的比赛,是实力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角逐。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想战胜对手,取得最后胜利,在体力、技术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实力。但是,由于比赛中对手、情境的千变万化,以及选择对策的多种可能性,比赛中的胜负之争又处处充满着智谋的较量。因此以运动员实力为前提的临场指挥艺术,往往在胜负结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纵观国内外优秀教练员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分析研究都表明,在对抗性项目的比赛中,教练员的战术指导和临场指挥是否得当,对于比赛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10题:

简述对死刑立即执行的临场监督的内容。


正确答案: (1)执行死刑立即执行的程序是否合法,手续是否完备。
(2)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在交付执行前,是否对罪犯验明证身,讯问有无遗言、信札,以防止错杀、误杀。
(3)有无应当停止执行死刑的情形存在。
(4)死刑执行的方法、场所是否合法。
(5)死刑执行后,查明罪犯是否已死亡,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是否通知罪犯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