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怎样走向世界?

题目

中国传统艺术怎样走向世界?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中国的艺术哲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在这个问题上,如果通过中西美学体系的比较,就会看得更加清楚。尽管学术界对于中西美学比较的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目前仍处于讨论之中,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不少人认为,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我们从中西美学史上可以发现,“模仿说”是古希腊美学的普遍原则,亚里士多德以模仿为基础建立起《诗学》的体系,这种理论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而“表现说”则成为中国先秦美学的核心,“言志”、“缘情”是我国诗论重视表现的最早见解,在情与理的统一中,将“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作为最高境界。当然,中西美学体系的这种区分只能从相对意义上来理解,何况,中西美学在古代与近现代之间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趋势。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
第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诗、书、画、印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从色彩构成来看:中国传统艺术表达方式以黑白为主,西方传统艺术表达方式以色彩为主。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从艺术的表现追求来看: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美在形式,西方传统艺术讲究美在意境。


正确答案:错误

第3题:

怎样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是礼教为本的伦理型社会?


正确答案: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强调群体性、礼法合一(或礼法并用)的伦理型社会。它与宗法制度、专制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第4题:

怎样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


正确答案: (1)中国传统“文化”重“审美”,中国传统“审美”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审美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加以综合阐释。
(2)中国“传统”自身就具有一种“审美精神”,这也就是吴经熊所说的“悦乐精神”。
(3)中国“审美”本然就注重一种“生命意蕴”,这也就是方东美所说的“生命之美”。
(4)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美感文化”,这也就是李泽厚所说的“乐感文化”。

第5题:

综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 ①造园之始,意在笔先;②相地合宜,构园得体;③因地制宜,随势生机;④巧于因借,精在体宜;⑤欲扬先抑,柳暗花明⑥起结开合,步移景异⑦小中见大,咫尺山林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⑩胸有丘壑,统筹全局。

第6题:

从表现场景、幅度来看:中国传统艺术常会用到长卷,西方传统艺术常会用到特写。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正确答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8题:

要使用现代的艺术语言体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国艺术走向世界。


正确答案:正确

第9题:

艺术欣赏于艺术批评的相互关系怎样,怎样正确理解艺术批评?


正确答案: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艺术欣赏是一种感性活动的过程,带有显著的个性特点的主观随意性。艺术批评则是经过感性活动而达到的理性认识,其结果是一种理论形态。虽然也有个性,但它应是客观、具有普遍性的,是以后总美与丑的普遍的社会标准。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实践基础,艺术批评是艺术欣赏的理论升华。

第10题:

简述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中西方艺术的不同之处。


正确答案: 一、“礼乐一体”的原则。 所谓“礼乐一体”,一是有礼必乐,乐附于礼;二是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这是因为历代儒家学者都把“乐”看作是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周公“治礼作乐”即是把礼乐一并作为维持西周奴隶主统治的两大支柱,因而一旦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社会变化,孔子就认为是“礼崩乐坏”。由于儒家的不断提倡和发挥,礼乐并列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乐也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占有崇高地位。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把“乐”当作人们修身成仁的关键,又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可见孔子又把“乐”作为兴邦治国的根本。其后的孟子、荀子和其他儒家学者无不重视“乐”的作用。
荀子作《乐论》来论述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认为乐“可以善民心”,“移风俗”,使“行列得正”,“进退得齐”;认为中平、肃庄的音乐可以使“民和”、“民齐”、“冰劲城固”,敌人不敢入侵;而妖冶的音乐可以导致人民“流轻鄙贱”,引起战争。《礼记》也专门有《乐记》一篇,系统论述了音乐的本质、美感、作用以及乐与礼的关系等问题。《乐记》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敌世之因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里把音乐当作衡量天下兴亡治乱的标尺。正是这一缘故,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乐。
《诗经》、《楚辞》原本都是乐的歌词,而不是独立的文学作品。秦代专门设立“乐府”,掌管音乐事务。汉武帝时进一步扩大乐府规模,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的各种音乐,同时采集民间歌曲,今日所见的汉乐府诗即是那时乐曲的歌词。整个封建社会可以说有礼必有乐,无乐不成礼。如祭祀天地山川、先祖先师要用乐,叫“郊庙乐章”;举行宴享朝会要用乐,叫“燕射乐章”;练兵习武也用乐,叫“鼓吹曲”或“横吹曲”,等等。可以说,封建帝王的各种礼仪活动,都有乐曲相配,因此,朝廷总是拥有强大的乐队,并且由“太常寺”负责管理。这是朝廷的礼乐。民间也有自己的礼乐,如乡间的红白大事、集体的喜庆之事等都要有乐曲演奏。这种礼乐一体的原则是很突出的。西方的音乐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音乐家有独立的地位,音乐也是独立的艺术活动。
二、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诸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
古代所谓的“乐”实际不只是音乐,而是音乐、舞蹈和诗歌的综合。墨子评论儒家是“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是说《诗经》既可以朗诵,可以弦弹,也可以歌唱和舞蹈。其后历代诗词,既可以配曲演唱,又可以闻之起舞。汉唐以后,流行书画,二者难以分家,被称为“书画同源”,其理论和技法都是相通的。中国历史上的画家,往往又是书法家,有时甚至同时还是诗人,因为诗画也不分家。诗是无颜色的画,画是有颜色的诗;画面上的题画诗往往画龙点睛,道出画旨。元代以后兴起的戏曲,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念、唱、舞、曲、诗、乐共熔于一炉,缺一构不成戏曲艺术。如果把戏曲舞台上各类人物的扮相和表演跟历代神佛雕塑作一番比较,也会发现戏曲艺术和雕塑艺术之间也有某种融合。可以认为,戏曲人物的扮相和表演,吸收了历代雕塑艺术的造型美,而后来的雕塑艺术家们怕也从戏曲人物的扮相和表演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台湾学者钱穆在比较中西文化时指出,中国文化讲“合”,西方文化讲“分”。在中国文化中,诗画一家、书画同源、文史哲自古难分,而西方文化是诗画无关,乐舞独立,文史哲各自为一门学科,甚至歌剧、话剧也各自分野。中国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融合性和相同性,是因为中国的艺术讲情、讲趣,讲喜怒哀乐之情、讲远近虚实之趣,而情趣都归之于心,心只一处,所以只能合;而西方艺术则讲理、讲形,将万事万物之理,讲长短方圆之形,这二者都归于物,物具万象,所以必定分。 
三、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 
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们都非常重视“神似”问题。所谓“神似”就是要求艺术创作要表现对象的典型特征,揭示它们的内在精神。顾恺之说“以形写神”,并很注意对人的眼睛的描画;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说的“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南齐画论家谢赫说的“气韵生动”;唐代书法家张怀瓘说的“风神骨气”、宋代欧阳修说的“古画画意不画形”等等,其含意都是强调艺术创作不能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艺术家们所要表现的,不应当是与外界完全相同的客观事物,而应当是这些事物的神采和气韵,是艺术家自己的意趣和感情。中国艺术有“得意忘形、得意忘象、得意忘言“一说,指只要真正摄取了事物的意态和人物的神态,就不必去考虑它本身的形态。中国画特别注意写意,京剧艺术中的脸谱,表演中的哭笑,也都是一种写意,都是追求神似。一些大画家如明代徐渭、八大山人朱耷的画都是如此。注重神韵、大笔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 
四、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从孔子开始,儒家就很重视《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就是说《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可以感发人的意志,可以观察兴亡得失,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表现人们的哀怨情绪以批评不良政治。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为国君效力。正因为《诗经》有这么大的社会功能,孔子才说“不学诗,无以言。”音乐更是如此。儒家认为乐通于伦理,故审乐可以知政。东汉郑玄说:“听乐而知政之得失,则能正君臣民物之礼。”由于汉代以来的封建统治者以儒学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因此特别强调艺术的“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作用,要求乐要移情,诗要言志,戏曲表演要教人为善。 
但另一方面,统治者又鄙视劳动人民的艺术。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就把“乐”分为“正声”和“淫声”、“雅乐”和“俗乐”两类。“正声”和“雅乐”是统治阶级的艺术,“淫声”和“俗乐”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在儒家看来,“雅”的艺术有助于教化,“俗”的艺术有伤于教化。因此,封建统治者总是竭力排斥劳动人民的艺术。如元明以来的戏曲,最初发展于民间,而且一直在市民阶层中广泛流行,尽管戏剧的作者们也在创作中表现封建说教,尽管“雅”腻了的统治者也常常“俗”一下戏曲,但戏曲艺术一直受鄙视,作家和演员都被视为下等人。西方艺术不讲明确的社会功能,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主要是娱乐、刺激,或得到一种艺术享受,雅俗的界限也不怎么明显。同样是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在西方有很高的地位,而关汉卿在中国只能收入《录鬼簿》,中西艺术的目的性也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