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版本教材中通过以下五个步骤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作实验探究,写出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其相关的教学准备。(1)假设: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会变成麦芽糖(2)实验材料:两个相等的容器、水、唾液、碘酒(3)试验计划:先在两个容器中加入同样等分的馒头,然后再分别在两个容器中加入同样等分的水和唾液,将温度保持在37度左右。几分钟后再分别在两个容器中加入同样等分的碘酒。(4)结果:加唾液的没有变蓝,而加水的变蓝了。(5)结论: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变成了麦芽糖。

题目

某版本教材中通过以下五个步骤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作实验探究,写出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其相关的教学准备。(1)假设: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会变成麦芽糖(2)实验材料:两个相等的容器、水、唾液、碘酒(3)试验计划:先在两个容器中加入同样等分的馒头,然后再分别在两个容器中加入同样等分的水和唾液,将温度保持在37度左右。几分钟后再分别在两个容器中加入同样等分的碘酒。(4)结果:加唾液的没有变蓝,而加水的变蓝了。(5)结论: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变成了麦芽糖。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果一个容器中充满氢气,另一个同样大小的容器中充满二氧化碳.在常压下,两个容器中含有同样的()。

A.分子数

B.原子数

C.气体质量


参考答案:A

第2题:

甲容器中有13%的盐水300克,乙容器中有7%的盐水700克,分别从两个容器中取出同样多的盐水,把甲容器中取出的盐水倒入乙容器中,把乙容器中取出的盐水倒入甲容器中,现在两个容器中盐水浓度相同。那么分别从两个容器中取出多少克盐水倒入了另一个容器中?

A.150

B.270

C.100

D.210


正确答案:D

[答案]D。[解析]设分别取出x克,可列方程(300×13%-13%x+7%x)÷300=(700×7%-7%x+13%x)÷700,解得x=210,故应选择D。

第3题:

56 .甲、乙两个容器均有50 厘米深,底面积之比为5 : 4,甲容器水深9 厘米,乙容器水深5 厘米.再往两个容器各注入同样多的水,直到水

深相等,这时两容器的水深是:

A.20 厘米

B . 25厘米

C . 30厘米

D .35厘米


正确答案:B
 假设容器的底面积分别为5和4。注入同样的水后相同的高度是X。根据注入水的体积相等这一条件列方程。
     5×(X-9)=4×(X-5)
    X=25。
  答案为B。这个题目用常规方法能够迅速得出答案来。这说明我们需要掌握常规方法,只有我们发现用常规方法比较烦琐
的时候,我们才选择非常规方法。只有我们对常规方法比较熟练,我们才能掌握非常规方法。

第4题:

一个容器内有若干克盐水。往容器内加入一些水,溶液的浓度变为3%,再加入同样多的水,溶液的浓度为2%,问第三次再加入同样多的水后,溶液的浓度是多少?( )

A1.8%
B1.5%
C1%
D0.5%


答案:B
解析:

第5题:

甲、乙两个圆柱体容器的底面积之比为2:3,容器中的水深分别为10厘米和5厘米。现将甲容器中的水倒一半在乙容器中,则此时两个容器中的水深之比为( )。


A.3:5
B.3:4
C.2:3
D.2:5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几何计算类。设甲乙两容器的底面积分别为2、3,则甲容器起始水量为20,乙容器起始水量为15。甲容器中的水倒一半到乙容器中后,甲剩余水量为10,水深为5,乙剩余水量为25,水深为25/3,两容器的水深之比为5:(25/3)=3:5。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第6题:

在一个容器内有若干盐水。往容器内加入一些水,溶液浓度变成3%,再加人同样多的水,溶液浓度变成2%,问再加入同样多的水后,浓度变为多少?( ) A.1.8% B.1.5% C.1% D.0.5%


正确答案:B

第7题:

如果一个容器中充满氢气,另一个同样大小的容器中充满二氧化碳,在常压下,两个容器中含有同样的

A、原子数

B、气体重量

C、电子数

D、中子数

E、分子数


参考答案:E

第8题:

组分比例差异大的药物在制备散剂时,采用( )。

A.将剂量大的组分全部加入容器中垫底,再加入剂量小的组

B.将剂量大的组分的一部分先加入容器中垫底,再加入剂量

C.将组分一同加入容器中混合

D.将剂量小的组分先加入容器中垫底,再加入剂量大的组分


正确答案:B

第9题:

实验中,张明要称出6 升盐水溶液供同学使用,但目前只有能够容纳4 升和9 升的两个容器。在这种情况下,张明需要使用9 升的容器多少次?( )(容器中的溶液每发生一次变他就算使用1 次)

A.4
B.7
C.6
D.5

答案:B
解析:
①9 升的容器装满;②将其倒满4 升容器;③将剩下的5 升倒出;④9 升的容器装满;⑤将其倒满4 升容器;⑥将剩下的倒满4 升容器;⑦将剩下的1 升倒出。

第10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内容标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溶液的形成”的部分内容如下:
一、溶液
【实验9-1】
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


【讨论】
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实验9-2】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3 ml水,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3 ml汽油,再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经教师同意,也可以用其他溶剂或溶质来进行实验。

【实验9-3】在盛有2 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用红墨水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 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要求:
(1)谈谈你对该处“溶液”的教学价值的认识。
(2)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完成“溶液”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化学教学设计能力——溶液的形成
(1)教学价值
①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够为今后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②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将溶解这一宏观现象提升到微观角度去理解分析。
③学生通过这些小实验,了解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②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