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

题目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 B、郑国渠
  • C、灵渠
  • D、芍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公元前3世纪,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答案:A
解析: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

第2题:

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正确答案:李冰

第3题:

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7—19题。(10分)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 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 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正确答案:
目光短浅

第4题:

《考工记》曰“匠,木工也。从巳,从斤。斤,所以作器也。”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水旱轮作制中,化学磷肥的施用原则是“旱重水轻”,其依据是什么?


正确答案: 土壤中磷肥利用率很低,淹水后磷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因为:
(1)磷的总溶解量增加;
(2)土壤pH趋于中性,磷有效性提高;
(3)土壤Eh下降可导致高价铁还原为低价铁,提高了磷酸铁盐的有效性,同时有利于闭蓄态磷的释放;
(4)淹水条件下有机物分解不完全,其中间产物对磷酸根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5)磷主要依靠扩散到达根际,淹水有利于磷的扩散。磷肥具有后效,在前茬作物上施用的磷肥,后作仍可继续利用。
因此,在轮作周期中,不需要每季都施磷肥,而应当重点施在最能发挥磷肥肥效的茬口上,在水旱轮作制中磷肥的施用应遵循“旱重水轻”的原则。

第6题:

《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故气缓矣。"


正确答案: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第7题:

什么是水景?水旱景?旱景?


正确答案: 水景型盆景:以各种山石为主要材料,经过精心选择和加工造型,模仿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色,装饰于咫尺盆中,展现悬崖绝壁、险峰幽壑、翠峦碧涧等山水风光的盆景。
旱景型盆景:以树木、山石、人物、土为主要材料,采取山石隔开,没有水面,只有陆地景色的各式各样的盆景。
水旱景型盆景:既有水面又有陆地,综合表现水陆两地景色的盆景。

第8题:

修筑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参考答案:A

第9题:

在“水旱轮作”中,磷肥的施用要遵循“旱重水轻”的原则。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素问·举痛论》曰:"炅则()(),汗大泄,故气泄。"


正确答案:腠理开;营卫通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