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

题目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正确答案: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可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后来他又将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其中生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性本能(力比多)构成人格动力.由这种动力促成的行为中,有些是防御机制,诸如压抑、退行、合理化(文饰)、投射、反向作用、转移、升华,等等.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自我是儿童的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时,儿童就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别遵循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完美原则.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有利于人格健康.

第2题: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建构理论。


参考答案::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一种结构、内容、运作三位一体的人格理论,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1)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
(2) 自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生于儿童与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自我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
(3) 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被认为是人格中最文明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这三种构成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的,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而协调的。倘若本我或超我任何一方占优势,就很可能产生不正常的功能。

第3题: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不同阶段及特点。


参考答案:他根据性感器的不同将人格阶段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到18个月)在这一阶段口,唇,舌是动情区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依赖和攻击性。
  2)肛门区(18月到3岁)这一阶段的性感区是肛门,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两种性格:肛门排放性性格和肛门便秘性性格。
  3)性器区(3岁到6岁)其性感区在生殖器,出现了性格分化,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恋母情节和恋父情节。
  4)潜伏期(6到1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玩伴多为同性
  5)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长)这一阶段也叫两性期。

第4题: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答案:
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冲突的过程,动机进行限制。其关于人格发展的主要观点包括:(l)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观点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理论阐述了人格的三种心理成分——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种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整合。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亦即弗洛伊德在早期所提出的无意识。它包括一些基本的生物反射和驱力。人出生时,人格全是本我,本我是人格的立法者,其基本机能是寻求能满足机体本能的对象,追求最大的快乐并使痛苦减至最小。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是人格的意识和理性部分,反映了知觉、学习、记忆和推理等儿童正在发展的能力,它的功能是运用现实手段满足本能。超我是人格的法官,它是人格当中内化了的道德标准,从自我发展而来,代表着理想,追求完美。在成熟的、健康的人格中,这三种成分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本我表达基本需要;自我约束本我的j中动,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现实的手段来满足这些需要;超我判断自我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道德上是否可以接受。(2)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发展的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就是性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之所以有区别,是由于其性生活的发展所造成的。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生活,不仅包含两性关系,而且也包含身体的舒适和快乐的情感。他把性的能量称为“力比多”。力比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器官或部位,刺激这些区域可以产生快感,这些区域称作性感区。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性感区不断发生转移,性感区的变化决定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把,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①口唇期(0-1岁):性本能主要集中在口唇,因为婴儿从吸吮、咀嚼、咬等口唇活动中可以获得快感。②肛门期(1-3岁):自发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大小便训练可能引起父母和儿童较大的冲突。③前生殖器期(3-6岁):愉快来自于性器官的刺激,儿童对异性父母有乱伦的愿望(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这种冲突引发的焦虑,会导致儿童内化性别角色的特征以及同性父母的道德标准,超我开始产生。④潜伏期(6-11岁):前生殖器期的创伤引起性冲突的压抑,性活动转移到学习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随着儿童在学校获得更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对社会价值的内化,自我和超我继续不停地发展。⑤青春期(11_12岁开始):青春期的到来唤醒了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这些冲动。如果发展是健康的,婚姻和抚养孩子就能够满足这种成熟的性本能。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如果儿童得到了太多或太少的满足,性心理发展就不能顺利进行,停滞在某一阶段,即“固着”( fixation)。这可能导致各种心理疾患,成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根源。 注意将人格的三个成分和人格发展阶段联系起来,人格的三个成分是在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中顺次产生、发展并逐渐整合。

第5题: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区别。


答案:
解析: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存在以下几点区别:(1)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本我的力量,自我只是本我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本我。(2)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圄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3)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非善亦非恶,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或者向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5)二者都把儿童人格的发展看成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但是埃里克森不像弗洛伊德那样悲观,他认为一个阶段的任务虽未完成,仍有机会在以后的阶段继续完成,并不一定会导致像弗洛伊德所说的病理性的后果。同时,埃里克森也指出,即使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并不等于这个矛盾就不复存在,在以后的阶段里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经解决的矛盾。

第6题:

简述埃里克森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第7题:

用“心理社会危机”来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学者是( )。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艾里克森
D、罗杰斯

答案:C
解析:
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发展需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会有一个危机,如果危机处理的不好,将会影响下一阶段问题的解决。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第8题: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一出生就有性欲,只不过不是以成人的方式表达而已.人在不同的年龄力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他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并以性感区的变化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人生全程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其中前三个阶段(从出生到6岁)的发展状况对以后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弗洛伊德的这种观点称为早期经验决定论.在前三个阶段,如果力比多的满足过分放纵或过分限制(通常是后者),就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这种现象叫做固着,即人的生理年龄虽然在增长,人格却没有相应地成长,即使到了成年,心理上还处在儿童的水平上.

第9题:

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答案略

第10题: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差别在于(  )

A.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作用,而埃里克森更强调超我的力量
B.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C.弗洛伊德强调生物因素对人格的影响,而埃里克森注重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作用
D.关于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阶段的理论,而埃里克森提出八阶段理论

答案:C,D
解析:
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作用,而埃里克森更强调的是自我的力量,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好坏,有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