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

题目

怎样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怎样理解中国古代美学中所谓“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


正确答案:中国古代美学中所谓“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说的是艺术作品的意蕴要通过一定的形式(“筌”,捕鱼的鱼篓;“言”,内心要表达的意思的外在形式)来表现,欣赏者把握意蕴离不开形式的引导(捕鱼要用“筌”,表达意思要用“言”);但高明的形式、技巧是完全融化在艺术形象中的,当人们受到形象感动时,往往不觉察形式与技巧的作用,甚至将它忘记了。这里既说明艺术欣赏重在对意蕴的领悟,又说明艺术形式的魅力。

第2题:

怎样理解政府组织伦理及其功能?


正确答案: 政府组织伦理是政府组织及其成员在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
(一)导向功能
政府组织伦理的导向功能是指政府组织的伦理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对政府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产生的结果对公众活动起到的鼓励或抑制作用。政府组织伦理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必然在约束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的同时,也引导公众的行动。政府组织伦理是现实社会的主体道德,内容具有社会的公共性和示范性。其行为和形象不仅为社会大众所关注,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巨大的影响,直接对社会大众具有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并影响民风和民俗。
(二)规范功能
规范功能是指通过公共伦理规范限定政府组织活动的范围、行为模式。使政府组织管理的全过程程序化、规范化。作为政府组织伦理核心的道德规范本身就是对行政管理者行为的界定和约束,而权力角色自身的角色意识和人格追求又直接对其自律品质的形成起指导、监督和自我评价作用
(三)凝聚功能
凝聚功能是指政府组织及其成员通过遵守公共伦理规范使公民对政府组织产生认同和拥护。因为政府组织伦理是整个社会道德的表率,其伦理取向展示着社会的伦理导向。政府组织人员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行政管理者,角色伦理的制定和实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四)选择功能
选择功能是指政府组织按照公共伦理的要求对其行为动机、意图、目的和行为方式、过程、结果的取舍及抉择。所谓伦理选择,是指政府组织在一定伦理意识支配下,以社会或公众的利益为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做出的自觉、自主、自控的抉择,是对政府组织的行为动机、意图、目的和行为方式、过程、结果的选择。

第3题:

什么是公共伦理?怎样理解公共伦理的特征?


正确答案: 用以规范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以保证公益事业的公正性,合理有效地实现公益事业目标的准则体系,就是公共伦理。其特征如下: 
第一,公共伦理是规范公共组织行为的准则体系。所有公共组织的活动及其目标,都会涉及社会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组织行为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公共组织的各项活动及行为,必须符合公众认可的行为规范,正确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产品。因此,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公共伦理又是调整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  
 第二,公共伦理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中,凡是公共组织服务的对象、内容和具体领域,都会涉及伦理道德问题。   
第三,公共伦理不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一定社会的全体居民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共同遵守的最基本、最简单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公共伦理具有政治、行政等职业特点,反映着公共利益的要求,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追求公正和效率是其基本的道德原则。   
第四,公共伦理是社会管理组织的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是职业要求和个人品德的有机统一。   
第五,公共伦理的基本法则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其伦理的法则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既具有道德含义,又具有政治含义。在我国,为人民服务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先进性要求,又是共产党执政宗旨的具体表现。政府组织承担着公共事务管理职责,为人民服务就是其根本的行为准则。

第4题:

你是怎样理解服务的特性的?


正确答案: (1)无形性:即服务是无形的。服务是一种绩效或行为,而不是实物;
(2)不可分离性:即服务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步进行的,是不可分割的;
(3)可变性:即服务的质量水平会受到相当多因素的影响,并因此而经常变化;
(4)不可贮存性:指服务无法被储藏起来以备将来使用。

第5题:

职业伦理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可以理解为某一模式,通过其规定的职业伦理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所表现出来的满足教育者目的的特性。以下不属于职业伦理教育模式的有效性体现的是()。

  • A、职业伦理教育效益
  • B、职业伦理教育效果
  • C、职业伦理教育效率
  • D、职业伦理教育目标

正确答案:D

第6题:

怎样理解公共伦理学的制度伦理?


正确答案: 第一,制度本身就包含着伦理规范,因此,简单地说,制度伦理首先指称的就是“制度中的伦理”,它强调的是制度的道德性。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不是直接的伦理规范,但人们设立这些制度时所依据的又往往是特定的伦理原则和一定的道德要求。从制度安排来看,制度的设立是以一定的道德为前提的,道德为制度提供伦理支持。
第二,制度伦理的另一个含义是“道德的制度化”,其核心是“道德立法”。通过“道德立法”来明确公共部门的公职人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和行为准则,使道德规范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这也是改变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带来的“道德失范”的种种无序现象,强化公众特别是公职人员的公德意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我们可以把制度伦理具体理解为,它是制度的道德性与道德的制度化相协调的一系列规范和规则的制度安排,是社会道德价值与道德建设的规范体系的辩证统一。离开制度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要求,制度伦理就失去了内在价值,也就很难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同样,离开道德的制度化或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制度伦理就没有现实存在和实践的意义,也就不可能把社会主导的伦理价值和道德观念转化为现实的社会道德。

第7题:

怎样理解交换伦理中功利的正当性——公正。


正确答案: 1、公正是指给予每个人应得的利益,对可以等同的人或事物平等对待,对不可等同的人或事物区别对待。
2、公正可以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等利”或“等害”交换。
3、公正的核心是均衡和合理。
4、公正说到底就是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5、公正的原则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其中最核心的是分配性公正。

第8题:

怎样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是礼教为本的伦理型社会?


正确答案: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强调群体性、礼法合一(或礼法并用)的伦理型社会。它与宗法制度、专制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第9题: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
①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
②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
③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第10题:

《敬畏生命》中,作者从伦理角度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概念,你觉得应该怎样理解它和生命的休戚与共之间的联系?


正确答案:作者肯定人作为最高的生命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和生命的休戚与共,从而摆脱无知。作者所提出自然律与道德律的统一,可以看作是人的认识与上帝观念的统一。作者提出要做到这些在于我们人类对“德性”的保护,对“德性”的培育在于必须避免作者提到的四种诱惑,最终成为清醒敏锐、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这种人才能获得内在的幸福。“敬畏生命”的概念是和所有生命的彼此之间的休戚与共紧密联系的,前者是核心理念,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说明,同时也是具体的行为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