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列何种情形中,乙构成不当得利?()

题目

在下列何种情形中,乙构成不当得利?()

  • A、甲欠乙500元,丙在甲不知情的情况下自愿代为偿还
  • B、甲大学新建校区,当地居民乙的房屋大幅升值
  • C、甲以拾得的100元还了欠乙的债务
  • D、甲雇人耕田,雇工误耕了乙的数亩待耕之田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D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下列情形中,乙构成不当得利( )。

A.甲欠乙500元,丙在甲不知情的情况下自愿代为偿还

B.甲大学新建校区,当地居民乙的房屋大幅升值

C.甲以拾得的100元还了欠乙的债务

D.甲雇人耕田,雇工误耕了乙的数亩待耕之田

E.甲向乙偿还欠款时,因自己的疏忽多支付了500元


正确答案:DE
解析:本题考核不当得利。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要件:(1)一方获得财产上的利益(2)他方受到损失(3)获得利益和受到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4)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具体到本题,很容易发现选项A、选项C中的乙获得利益均有法律上或者合同上的根据,因此不能作为不当得利处理。其次,选项B中的甲并没有因为乙的得利受有损失,因此亦不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第2题:

在下列何种情形中,乙构成不当得利?( ) A.甲欠乙500元,甲的妻子丙在甲不知情的情况下偿还乙 B.甲公司在城郊新建商场,使附近居民乙的房屋大幅升值 C.甲以拾得的100元还了欠乙的债务 D.甲雇人除草,雇工丙误将甲田地旁的乙的数亩待除草的田地一并除之


正确答案:D
本题考查的是不当得利的定义。根据《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甲的雇工误耕了乙的田地,使得乙取得了不当利益,而使得甲的雇工受到损失。构成了不当得利。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第3题:

下列哪种情形,乙构成不当得利()。

A、甲欠乙500元,丙在甲不知情情形下自愿代为偿还;

B、甲大学新建校区,当地居民乙的房屋大幅升值;

C、甲把拾得的100元偿还乙的债务

D、甲雇人耕田,雇工误耕乙的三亩地


参考答案:D

第4题:

根据民法理论,下列关于不当得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向银行贷款,银行的工作人员向甲多支付了5000元,甲未将这5000元归还银行,甲构成不当得利
B.甲外出,家中无人看管,邻居乙主动帮甲看管房屋,甲构成不当得利
C.甲以拾得的100元偿还了欠乙的债务,乙构成不当得利
D.甲替丙向乙清偿债务,乙构成不当得利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核不当得利。选项B中,乙的行为属于无因管理的行为,不符合不当得利的法定条件。选项C中,甲是拾得遗失物的人,甲构成不当得利,而非乙构成不当得利。选项D中,甲替丙还债,在这个行为中,获得利益的是丙而不是乙。

第5题:

根据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条件,下列事实之中不构成不当得利之债的事实是()。

A.甲因赌博输给乙8万元

B.甲基于房屋租赁合同1998年应向乙支付租金8000元,而甲向乙支付了双份租金,实际支付16000元

C.因风灾甲的300只羊混入乙的羊群中

D.邮局错将甲的邮包发给乙


正确答案:BCD

第6题:

在下列何种情形中,乙构成不当得利?

A.甲欠乙500元,丙在甲不知情的情况下自愿代为偿还

B.甲大学新建校区,当地居民乙的房屋大幅升值

C.甲以拾得的100元还了欠乙的债务

D.甲雇人耕田,雇工误耕了乙的数亩待耕之田


正确答案:D

第7题:

在下列情形中,乙构成不当得利的是( )。

A、甲欠乙500元,丙在甲不知情的情况下自愿代为偿还

B、某市郊区新建地铁,当地居民乙的房屋大幅度升值

C、甲以拾得的200元还了欠乙的债务

D、甲雇人耕田,雇工误耕了乙的数亩代耕之田


正确答案:C

第8题:

下列何种情形中,B构成不当得利?()

A.A欠B1000元,C在A不知情的情况下自愿代为偿还 

B.A大学新建校区,当地居民B的房屋大幅升值 

C.A雇人耕田,雇工误耕了B的数亩待耕之田 

D.A给拾得的100元还了欠B的债务 


参考答案:C

第9题:

根据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条件,下列事实中,不构成不当得利之债的事实是:()。

A、甲基于房屋租赁合同1998年应向乙支付租金8000元,而乙支付了双份租金,实际支付16000元

B、邮局错将甲的邮包发给乙

C、因风灾甲的300只羊混入乙的羊群中

D、甲因财博输给乙8万元


参考答案:D

第10题:

下列情形中,哪些构成不当得利:()

A甲将乙丢弃的病牛拾回家,经精心治疗病牛痊愈

B甲研究所从乙工厂堆放在厂外的废料中提取贵重物品而获利

C甲捡到乙的一块手表,而拿回家自己用

D甲鱼塘的鱼跳入乙鱼塘


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