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肾功能血清尿酸(UA)测定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题目

请简述肾功能血清尿酸(UA)测定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简述血清脂蛋白*脂蛋白(a),LP(a)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参考值]<300mg/L
[临床意义]脂蛋白A.升高已作为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2题:

请简述肾功能血清尿素氮(BUN)测定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参考值]2.9~8.2mmol/L(8~23mg/dl)
[临床意义]特异性不如血清Cr。
升高具有临床意义:
1)肾前性
①蛋白质代谢增加,大量高蛋白饮食、饥饿、发热等;
②肾血流量下降,如脱水,休克和心衰等。
2)肾性如急慢性肾衰。
3)肾后性肾脏以下的尿路阻塞性疾病。

第3题:

肾功能血清尿酸(UA)测定


答案:
解析:
[参考值]
90~420μmol/L
[临床意义]
升高具有临床意义:①原发性,如原发性痛风;②核酸代谢增加,如白血病、骨髓瘤等;③肾功能损害性疾病;④中毒(如氯仿、四氯化碳、铅)和子痫。

第4题:

请简述血清转氨酶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参考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0~40U/L(速率法37℃);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0~40U/L(速率法37℃);ALT/AST≤1。
2.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和AST均明显升高,ALT/AST>1。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时,出现酶-胆(红素)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破坏,预后不良。在急性肝炎的恢复期,血清转氨酶处于较高水平波动或再上升,提示有可能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转氨酶持续在较高水平或反复波动达半年以上,则应考虑慢性肝炎的诊断。
(3)肝硬化:血清转氨酶可有轻、中度增高或降低。
(4)肝癌、阻塞性黄疸:血清转氨酶可呈轻、中度增高。
(5)其他疾病:如心功能不全、急性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伤寒)、多种化学毒物或药物(如砷、氯丙嗪、四环素、利福平、异烟肼等)均可导致肝细胞不同程度的损害,血清转氨酶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6)急性心肌梗死:以AST增高为主,在发病后6~8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高峰,4~5天后降至正常。

第5题:

请简述血清肌酐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参考值全血肌酐:88.4~176.8μmol/L;血清或血浆肌酐:男性53~106μmol/L,女性44~97μmol/L。
2.临床意义
(1)血肌酐增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严重受损。
(2)鉴别肾源性和非肾源性疾病:器质性肾衰竭患者,血肌酐浓度常超过200μmol/L;而心力衰竭、肝肾综合征、脱水、肾病综合征等患者,血肌酐浓度升高常不超过200μmol/L。
(3)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同时增高:表示肾功能已严重受损。如仅有血尿素氮升高而血肌酐正常或轻度升高,则可能为消化道出血或尿路梗阻等肾外因素引起。
(4)判断肾功能损害程度:
①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血肌酐133~177μmol/L;
②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又称氮质血症期,血肌酐为178~442μmol/L;
③肾衰竭期:又称尿毒症早期,血肌酐443~707μmol/L;
④尿毒症期:又称尿毒症晚期,血肌酐>707μmol/L。

第6题:

简述肾功能:血清尿酸(UA)。


正确答案:正常参考值90~420μmol/L。临床意义升高具有临床意义:原发性,如原发性痛风;核酸代谢增加如白血病、骨髓瘤等;肾功能损害性疾病:中毒如铅、氯仿等和子痫。

第7题:

请简述血清总胆固醇(TC)*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参考值]<5.17mmol/L(<200mg/dl)为合适水平,5.17~6.47mmol/L(200~250mg/dl)为轻度升高(边缘水平),≥6.47mmol/L(≥250mg/dl)为高胆固醇血症,≥7.76mmol/L(≥300mg/dl)为严重高胆固醇血症。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①年龄和性别:70岁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中青年女性低于男性,但50岁以后高于男性;
②饮食:长期的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和热量饮食TC升高;
③长期精神紧张和缺乏运动TC升高。
2)病理性变化
增高:
①原发性的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
②继发性的:甲减、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糖尿病。
降低:
①严重的肝脏疾病;
②严重的贫血;
③甲亢。

第8题:

肾功能:血清尿酸(UA)


答案:
解析:
正常参考值
90~420μmol/L。
临床意义
升高具有临床意义:原发性,如原发性痛风;核酸代谢增加如白血病、骨髓瘤等;肾功能损害性疾病:中毒如铅、氯仿等和子痫。

第9题:

请简述病毒性肝炎血清标记物--乙型肝炎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测定
(1)参考值:ELISA法阴性;RIA法阴性;反向间接凝血法(RPHA.阴性(滴度<1∶8)。
(2)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急性乙肝潜伏期;发病后3个月不转阴,则易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携带者HBsAg也呈阳性。HBsAg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因其常与HBV同时存在,常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测定
(1)参考值:ELISA和RIA法阴性。
(2)临床意义:抗-HBs是保护性抗体,提示机体有一定免疫力,一般在发病后3~6个月才出现,可持续多年。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或抗-HBs免疫球蛋白者,抗-HBs可呈阳性。
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测定
(1)参考值:ELISA和RIA法阴性。
(2)临床意义:HBeAg阳性表明乙型肝炎处于活动期,提示HBV在体内复制,传染性较强;HBeAg持续阳性,表明肝细胞损害较重,且可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如转为阴性,表示病毒停止复制。
4.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测定
(1)参考值:ELISA和RIA法阴性。
(2)临床意义:急性期即出现阳性者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出现阳性者可进展为肝硬化;HBeAg与抗-HBe均阳性,且ALT升高时可进展为原发性肝癌;抗-HBe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
5.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测定
(1)参考值:ELISA和RIA法阴性。
(2)临床意义:HBcAg阳性,提示病人血清中有感染性的HBV存在,其含量较多,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6.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测定
(1)抗-HBc总抗体
1)参考值:ELISA和RIA法阴性。
2)临床意义:抗-HBc总抗体主要反映的是抗-HBcIgG,其检出率比HBsAg更敏感,可作为HBsAg阴性的HBV感染的敏感指标;也可作为乙型肝炎疫苗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性鉴定和献血员的筛选。
(2)抗-HBcIgM测定
1)参考值:ELISA和RIA法阴性。
2)临床意义:IgM既是乙型肝炎近期感染指标,也是HBV在体内持续复制的指标,并提示病人血液有传染性;IgM转阴,预示乙型肝炎逐渐恢复;抗-HBcIgM转阳,预示乙型肝炎复发。
(3)抗-HBcIgG测定
1)参考值:ELISA和RIA法阴性。
2)临床意义:IgG是在发病后1个月左右升高,可持续终身。它是HBV既往感染的指标,常用于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
7.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前S2和前S2抗体测定
(1)参考值:ELISA和RIA法阴性。
(2)临床意义:Pre-S2阳性提示HBV复制异常活跃,有传染性;抗Pre-S2阳性见于乙肝急性期及恢复早期,提示HBV已被清除,预后较好。
8.乙型肝炎病毒DNA测定
(1)参考值:斑点杂交试验和PCR法阴性。
(2)临床意义:DNA阳性是诊断乙型肝炎的佐证,表明HBV复制及有传染性。

第10题:

请简述血清总胆红素(STB)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参考值总胆红素:3.4~17.1μmol/L(成人);结合胆红素:0~6.8μmol/L;非结合胆红素:1.7~10.2μmol/L。
2.临床意义
(1)血清总胆红素:
①判断黄疸的程度: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之间为隐性黄疸;34.2~171μmol/L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342μmol/L为高度黄疸。
②判断黄疸的病因:总胆红素<85.5μmol/L常为溶血性黄疸,17.1~171μmol/L为肝细胞黄疸,171~265μmol/L为不完全性梗阻性黄疸,>342μmol/L常为完全性梗阻性黄疸。
(2)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检测,对鉴别黄疸的类型有重要意义。
①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20%提示溶血性黄疸,在20%~50%之间常为肝细胞性黄疸,>50%为阻塞性黄疸;
②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血(蚕豆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新生儿黄疸等;
③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等;
④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如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
(3)结合胆红素增高:对肝、胆疾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