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予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诠”的“诠”义为()

题目

“今予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诠”的“诠”义为()

  • A、诠释
  • B、说明
  • C、文论
  • D、书籍
  • E、真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今予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诠”的“诠”义为( )

A、诠释

B、说明

C、文论

D、书籍

E、真义


参考答案:C

第2题:

第十段:或言《内经》多论鍼而少论药者,盖圣人欲明经络。岂知鍼之理,即所谓药之理。即今著吐汗下三篇,各条药之轻重寒温於左↑(53)。仍於三法之外,别著《原补》一篇↑(54),使不预三法↑(55)。恐後之医者泥於补,故置之三篇之末,使用药者知吐中有汗,下中有补,止有三法。《内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56)。”是之谓也!


正确答案: 【注释】
(53)条:分条列举。左:下面。
(54)原补:《儒门事亲》卷二中的一篇,全名为《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
(55)预:参与。
(56)一言:一句话。引文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今译】
有人说《内经》大多论述针刺而很少论述药物的原因,是因为圣人要阐明经络。哪里知道用针的道理就是所说用药的道理。现在撰写吐法、汗法、下法三篇,各自在後面分条列举药剂的轻重和药性的寒温。还在论述三法的文章以外。另外撰写一篇《原补》,使它不参与三法之中。恐怕後来的医生被补法拘泥,所以把它放在三篇的後面,让使用药物的人知道吐法中包含着汗法,下法中包含着补法,只有三种方法。《内经》说:“懂得其中要领的,一句话便说尽了。”就是讲这个道理啊!

第3题:

"今予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诠"中的"诠"意思是( )

A、诠释

B、说明

C、文章

D、书籍

E、名称


参考答案:C

第4题:

第五段:今余论吐、汗、下三法,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况予所论之三法,识练日久,至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言也。


正确答案: 【今译】
现在我论述吐法、汗法、下法三种治疗方法,首先论述攻治病人的邪气,邪气离去了,元气自然恢复。况且我所论述的三种方法,熟练的时间很久了,最精当,最纯熟,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因此才敢对後来人谈论。

第5题:

第二段: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岂复计病者之死生乎?呜呼!世无真实,谁能别之?今余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诠↑(11),所以该治病之法也↑(12),庶几来者有所凭藉耳↑(13)。


正确答案: 【注释】
(11)诠:说明解释。此用作名词,指文章。
(12)该:包括。
(13)庶几:希冀。
【今译】
补法是人们喜爱的治法,攻法是人们厌恶的治法,医生与其违背病人的心意而不被聘用,倒不如顺着病人的心意而获得利益,哪里还计较病人的死活呢?唉!社会上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谁能辨别他们呢?现在我撰写这篇吐法、汗法、下法三种方法的诠释,就是用来概括治疗疾病的方法,希望後来学医的人有所依据啊。

第6题:

不表示第三人称的是( )

A、"渠亦不自省其过"的"渠"

B、"粗工之治病,实实虚虚,其误人之迹常着"的"其"

C、"彼以补药补我"的"彼"

D、"及其闻攻则不悦,闻补则乐之"的"之"

E、"予固难与之苦辩。故作此诠"的"之"


参考答案:D

第7题:

因明中说“共相是真实的能诠、所诠,以及真实能诠、所诠不存在”,二者是否相违?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二者不相违。因为在因明的胜义谛中,遣余本身的真实对境不成立实体的缘故,共相本身即是无实法,所以站在胜义的角度,真实的能诠所诠是不存在的。比如,能盛水的器皿叫做瓶子,它不能叫柱子,从实际意义上或者它的自相上讲,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在瓶子的自相上与“瓶子”的名称并没有直接相关的联系。正是因为共相遣余没有真实对境的缘故,它可以错认为事物的自相,也即是我们的相续当中,有与它的自相错认一体的习气和习惯存在,这样一来,依靠它就可以了知。比如,我们现在把能盛水的器皿叫做瓶子,而不会把它叫做柱子、牦牛的原因,就是与我们无始以来的迷乱习气和这一世暂时迷乱习气的串习有一定关系,这样任何一个东西在自己的脑海当中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概念。所以,如同说“石女儿的本体不存在”以及“石女儿的名言概念存在”一样,前面的两种说法是不相违的。

第8题:

在"今余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诠"中,"诠"之义为( )

A、解说性文章

B、给词语作注解

C、训诂学论文

D、医案汇编


参考答案:A

第9题:

第八段:然今之医者,不得尽汗下吐法,各立门墙↑(47),谁肯屈己之高而一问哉?且予之三法,能兼众法,用药之时,有按有蹻,有揃有导↑(48),有减有增,有续有止。今之医者,不得予之法,皆仰面傲笑曰↑(49):“吐者,瓜蒂而已矣;汗者,麻黄、升麻而已矣;下者,巴豆、牵牛、朴硝、大黄、甘遂、芫花而已矣。”既不得其术,从而诬之,予固难与之苦辩,故作此诠。


正确答案: 【注释】
(47)门墙:指师门。《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48)揃(jiǎn剪):揃搣。即按摩。古代的一種養生方法。《說文,手部》:“揃,搣也。”清•段玉裁注:“《庄子》:‘皆媙可以休老。’本亦作‘揃搣’。揃搣者,道家修养之法,故《庄》云‘可以休老’。”又,《说文•手部》“搣”段注:“《广韵》、《玉篇》皆曰:‘搣者,摩也。”’导:导引。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谓呼吸吐纳,屈伸手足,使血气流通。
(49)傲笑:嘲笑。以下数句可参阅《儒门事亲•三法六门》;因张从正的吐剂多用瓜蒂,汗剂多用麻黄、升麻,下剂多用巴豆、牵牛等,故云。
【今译】
但是现在的医生不能完全了解汗法、下法、吐法,各自设立师门,谁肯屈尊前来问一问啊?况且我的三种治法,能概括多种方法,使用药物的同时,又有按蹻,有导引,有增减,有续止。现在的医生,还没有掌握我的治病方法,就都昂头嗤笑说:“吐法,瓜蒂罢了;汗法,麻黄、升麻罢了;下法,巴豆、牵牛、朴硝、大黄、甘遂、芫花罢了。”既然不掌握我的医术,进而蔑视它,我实在很难同他们竭力争辩,所以撰写这篇解释性文章。

第10题:

《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选自哪里?请简要解析第一段-第十段内容。


正确答案: 本文选自嘉靖辛丑(1541)步月楼本《儒门事亲》卷二,参校宣统庚戌(1910)上海千顷堂本。文章论述邪气为致病之因、祛邪所以扶正的学术思想,认为所有祛邪之法皆可归入汗下吐三法,集中地反映了张氏的医学观点。这对当时滥用补法的现象具有针砭作用,但在对攻补关系的看法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第一段言邪实引起正虚,并举良、粗、谬、庸四工的治疗特点,赞良工之治实,贬庸工之治虚;第二段说喜补乃时弊,并表示著文目的是“庶几来者有所凭藉”;第三段讲疾病皆由邪气造成,说明运用攻邪之法的根据;第四段述有邪积不可补,无邪积始可补,分清攻补之法各自适用的范围;第五、六、七段析三法的不同用途,并以《内经》论证祛邪唯有三法;第八段明撰写本文的原因;第九段将治法归为上行、解表、下行三类,阐明三法能概括众法;第十段叙《儒门事亲》编排的特点以及这样编排的原因。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