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与建筑物平行敷设时离建筑物基础边缘0.5m。

题目

电缆与建筑物平行敷设时离建筑物基础边缘0.5m。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直埋电缆在与建筑物平行敷设时,与建筑物基础的最小净距应为( )m。

A.0,5
B.0.8
C.1.0
D.1.5

答案:A
解析:

第2题:

建筑物与红线之间的地带用于( )。

A.敷设电缆
B.敷设热力管网
C.敷设自来水管道
D.敷设照明电缆

答案:A
解析:
2020版教材P110
一些常规做法是:建筑物与红线之间的地带,用于敷设电缆;人行道用于敷设热力管网或通行式综合管道;分车带用于敷设自来水、污水、煤气管及照明电缆;街道宽度超过60m时,自来水和污水管道都应设在街道内两侧;在小区范围内,地下工程管网多数应走专门的地方。此外,地下管网的布置,还应符合相应的建筑规范要求。

第3题:

正确的电缆直埋敷设做法有(  )。

A.电缆敷设后铺100mm厚的细沙再盖混凝土保护板
B.铠装电缆的金属保护层可靠接地
C.进入建筑物应设标桩
D.穿越公路时要穿在保护管中
E.电缆可平行敷设在管道的上方

答案:A,B,C,D
解析:
直埋电缆敷设要求:
(1)埋深不应小于0.7m,穿越农田时应不小于1m。
(2)用铠装电缆,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0Ω。
(3)电缆上面要铺100mm厚的软土或细沙,再盖混凝土保护板,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以外各50mm,或用砖代替混凝土保护板。
(4)直线段每隔50-100m,电缆接头、转弯、进入建筑物等处要设置方位标志或标桩。
(5)电缆交叉、与管道交叉、穿越公路,电缆要穿在保护管中。
(6)直埋电缆严禁平行敷设于管道的上方或下方。

第4题:

为保证电缆线路的安全运行,在敷设时要满足以下()要求。

  • A、直埋地下电缆一般采用铠装电缆
  • B、电缆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7m,埋设过浅会影响电缆的散热性
  • C、直埋电缆自地下引出地面时,应将地面上1.0m长的一段电缆用金属管加以保护
  • D、当电缆引入建筑物或地下建筑物交叉及绕过建筑物时,电缆应穿管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 E、电缆可平行敷设在管道的上方或下方

正确答案:A,B,D

第5题:

正确的电缆直埋敷设做法有()。

A、铠装电缆的金属保护层可靠接地
B、沟底铺设100mm厚碎石
C、电缆可平行敷设在管道的上方
D、电缆进入建筑物时采用金属管保护
E、电缆敷设后铺100mm厚的细沙,再盖混凝土保护板

答案:A,D,E
解析:
二、电力电缆线路的施工要求。1.直埋电缆应使用铠装电缆,在铠装电缆的金属外皮要可靠接地;A对。4.直埋电缆在直线段每隔50-100m处、电缆接头处、转弯处、进人建筑物等处应设置明显的方位标志或标桩。D对。2.开挖的沟底是松软土层时,可直接敷设电缆,一般电缆埋深应不小于0.7m,穿越农田时应不小于lm。如果有石块或硬质杂物要铺设100mm厚的软土或细沙。E对。选ADE。@##

第6题:

电缆与建筑物平行直埋敷设时,应埋在建筑物的散水坡外。电缆进入建筑物时,所穿保护管应超过散水坡( )mm。

A.100
B.200
C.300
D.500

答案:A
解析:
电缆引入建筑物时,所穿保护管应超出建筑物散水坡100mm。

第7题:

建筑物内电缆沿煤气管道敷设时,下列哪一项配置符合规范规定?()
(A)电缆布置在煤气管上方
(B)电缆布置在煤气管下方
(C)电缆与煤气管并排平行布置
(D)电缆布置不受限制


答案:B
解析:
依据:《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第5.1.10-2条。
注:煤气比空气轻。

第8题:

建筑物与红线之间的地带用于( )。

A:敷设电缆
B:敷设热力管网
C:敷设自来水管道
D:敷设照明电缆

答案:A
解析:
2019版教材P110
一些常规做法是:建筑物与红线之间的地带,用于敷设电缆;人行道用于敷设热力管网或通行式综合管道;分车带用于敷设自来水、污水、煤气管及照明电缆;街道宽度超过60m时,自来水和污水管道都应设在街道内两侧;在小区范围内,地下工程管网多数应走专门的地方。此外,地下管网的布置,还应符合相应的建筑规范要求。

第9题:

正确的电缆直埋敷设做法有()。

A.电缆敷设后铺100mm厚的细沙再盖混凝土保护板
B.铠装电缆的金属保护层可靠接地
C.沟底铺设100mm厚碎石
D.电缆进入建筑物时采用金属管保护
E.电缆可平行敷设在管道的上方

答案:A,B
解析:
2020版教材P 68
本题考查是电力电缆线路的施工要求。@##

第10题:

电力电缆与建筑物基础之间平行净距应为()。

  • A、0.5米
  • B、0.6米
  • C、0.7米
  • D、1.0米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