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作品分析《诗经》作品是怎样表现宗族伦理之情的?

题目

结合作品分析《诗经》作品是怎样表现宗族伦理之情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结合作品分析《诗经》燕飨诗的审美价值?


正确答案: 燕飨诗是反映古代燕礼、飨礼等礼仪活动的诗,主要内容是描写宴饮的盛况以及宾主之间的互相赞美称誉。其艺术审美价值表现为:
(1)真实再现燕飨活动的场面和融洽热烈的气氛,形成一种和谐欢快的总体风格;
(2)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活动中的贵族形象。

第2题:

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婚恋诗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思想价值表现为它所表达的情感都是高尚、纯洁的,这标志着原始的性爱已经升华为情爱,它丰富了人类的情感世界。这些诗篇所表现的对情爱的热烈健康的追求、对情爱的高尚理解、对压抑爱情的文化氛围的反抗,都体现了周代人对爱情的严肃认识。
婚姻爱情诗的艺术价值:
(1)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
(2)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
(3)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
(4)生动活泼的语言。
婚姻爱情诗是《诗经》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之一,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上,它真实地传达了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再现了周代社会婚姻爱情生活的情况。婚姻爱情诗还通过直接的情感倾诉,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少男少女形象,少女的天真烂漫、窈窕妩媚、庄重矜持,少男的孔武有力、倜傥潇洒甚至嬉皮笑脸,都栩栩如生。《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景物描写也颇具特色,其中多有兴寄,如《蒹葭》用凄清的秋景衬托求而不得的惆怅感伤,《桃夭》用绚烂的桃花暗示婚礼的热烈气氛和新嫁娘如花的美丽。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含有婉转不尽的情蕴,对后世影响极大。婚姻爱情诗多是民歌,其语言风格也非常生动活泼,如《郑风•溱洧》写男女间的调笑,《搴裳》写女子对男子的戏謔,都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民歌风味。

第3题:

为什么说《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试结合作品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之所以说《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是因为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芳,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如《周颂•载芟》中的人们津津乐道于农业的丰收,在宗教仪式上表演关于农业生产的舞蹈,从春天的垦荒一直写到秋天的收获。他们在祭坛上献上最好的粮食贡品以娱乐祖先和神灵,乞求神灵明年带给他们更好的收成;他们在故乡的土地上编织着生活理想的花环,描绘着事业兴旺发达的图画。《唐风•鸨羽》写远行在外的征人久役不归,首先想到的是家里田园的荒芜,想到父母的无人奉养,并为此而一遍遍地呼喊苍天。总之,植根于农业文化的安土重迁的乡土情蕴,在《诗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第4题:

《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


正确答案: (1)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2)《诗经》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的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不可考。

第5题:

结合作品分析《儒林外史》是怎样揭露批判科举制的?


正确答案: (1)结合科举考试制度造成的恶浊的社会风气,揭露了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以范进、周进的故事最具有典型意义。
(2)小说揭示了由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所造成的功名富贵热在社会上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
(3)小说还揭示出科举考试制度不仅造成社会上广泛的功名富贵热,还派生出各种各样的丑恶社会现象,严重毒化了社会风气。
(4)《儒林外史》对科举考试的揭露,还触及到了八股取士的内容。
(5)小说还生动地揭露了科举考试制度的虚伪和腐败,首先是主持考试的学政等官吏的昏庸、腐朽、不学无术;其次是科场的腐败丑陋。

第6题:

结合作品分析周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对《诗经》作品内在结构的影响?


正确答案: 周人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对《诗经》作品的艺术结构的组成也具有决定性影响。如《鄘风•相鼠》和《小雅•都人士》这两首诗,一为刺,一为美,一在《鄘风》,一属《小雅》,按理说作者之间没有什么创作联系。但是仔细一看,就发现这两首诗把对人物的视角都放在了“礼仪容止”上面。由此可见,服饰打扮和礼仪容止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描写的选择,而且表明了周人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在周人看来,得体的服饰仪容本身就是一种美,不仅是一种外在美,而且是内在美的外在显现。
周人的这种艺术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必然要影响作品的内在结构。通读《诗经》,我们就会发现,当诗人在对人物进行或美或刺的抒情评判时,他们最擅长的方法就是通过人物的外在打扮、礼仪容止的描写来抒情,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创作结构模式。

第7题:

《诗经》燕飨诗具有怎样的政治价值和历史价值?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燕飨诗是反映古代燕礼、飨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宴饮的盛况以及宾主之间的互相赞美称誉。
燕飨诗的政治价值: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礼在周代不仅是道德伦理的规定、社会生活的仪式,还包括了国家政治上的制度法令在内。燕飨之礼在周代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周代统治者将之作为和睦九族、沟通上下、巩固统治的手段。因此,直接反映燕飨礼仪活动的燕飨诗,也同样具有政治功利的目的。燕飨诗的创作是要通过诗歌,告诫人们遵循燕飨礼仪,从而实现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治功利目的。
燕飨诗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在今天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记载了许多燕飨之礼的程序和仪式,是我们研究周代礼制的重要史料。如《小雅·瓠叶》中记载的三爵之礼,就是古代燕飨中必经的程序。此外,燕飨诗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代贵族的生活状况,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资料。

第8题:

《诗经》作品在章法形式上有什么特征?这对《诗经》作品的语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正确答案: 《诗经》作品在章法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章复唱。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因为这样,在复唱中不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重章复唱这一特征对《诗经》作品的语言产生了以下影响:
首先,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成了《诗经》语言中的一些套语。套语不但是为了方便记忆,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诗经》中的套语不仅为记忆的手段,同时包含有主题的因素。它本身就是艺术内容的历史积淀。所以既有丰富的意蕴又容易为听众理解,这的确是中国早期诗歌的一个突出特色。
其次,重章复唱也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重章复唱的过程中,由于套语本身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而不能有变化,那些中心词语的变换与锤炼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只能在那种重章复唱的章法中抓住中心词语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鲜明的艺术效果。如《芣苢》一诗采用的是动词变化的形式,《召南•草虫》则采用的是两组形容词变化的形式。这里中心词语的变化虽然有动词、名词、形容词之分,但它们的重章复唱方式却完全相同,正是靠这种方式,造成动作描述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意境的烘托和由此带来的感情的加深,达到抒情描写的效果。

第9题: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写实与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抒发的情感真是;
②抒情方式坦率;
③叙事诗中也饱含作者感情。
(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①赋运用最多,或直接叙事,或刻画描写,或直抒胸臆;
②有用比喻修辞的,有整首诗用比的;
③兴一般用在篇首或章首,或与诗歌情思相关,或不相关。
(3)形式语言的特点:
①重章复沓的结构;
②四言基本句式;
③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音乐美;
④语言:词汇丰富,大量运用连绵词和叠字。

第10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东山》诗的反战主题。


正确答案: 作品通过一个应征赴战、役满归来的士兵在还乡途中的复杂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描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苦难,表现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渴望。作品没有直接描写征役之苦和人们对战争的憎恶情绪,而是通过战争结束后士卒归家的情形来表现的。士兵对家园荒芜情景的想象,来自沿途所见村落的破败景象,这下揭露了西周的初年频繁的战争给广大农村带来的严重破坏;士兵对新婚喜庆场面美好的回忆,恰是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无比向往和热爱的真实反映。作品《东山》就是这样,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