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荀况的富国之学。

题目

试述荀况的富国之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三晋的思想文化体现在以下哪几个选项中?()

A.荀况之学

B.子夏与西河教风

C.纵横家

D.法家和韩非


参考答案:ABCD

第2题:

论述儒家的富民之学与法家的富国之学。


正确答案:管仲之后,儒家着重从富民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法家则突出地强调富国。
孔子把“足食”、“足兵”和“民信之”(《论语·颜渊》)列为治国的三大纲领,处于核心地位的又是“民信之”。(其理由是,人总是要死的,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立不住脚。)“足食”实际上是富民的同义语。孔子游历卫国,看到卫国在一度亡国后己从残破的局面中恢复过来,户口显著增多,就从“富之”、“教之”提出了进一步治理卫国的主张。
早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也谈到过狭义的富国。孔子的学生有若曾对鲁哀公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百姓的财富是国家财政的基础,百姓的贫富,最终决定着国库的状况。因此,儒家学派在财政方面主张薄税敛。他们认为,在民富未增的情况下,多征税以“足君”,增加国库收入,就是“聚敛”,就是暴政。(当今国家的财政收入超过GDP的增长,是不是孔子所说的聚敛?)
在战国七雄并立之世,富国强兵之道被强调到了极端。在富国、强兵二者中,法家又把强兵看作是主导的方面,强调国家的一切活动必须服从于强兵的需要。但是,法家也懂得,战争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是不行的,要保证当时那种巨大、频繁的战争,经济实力不足更不行。因此,他们也把富国看作是强兵的基础和保证。
把富国理解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是广义的富国。而法家主张富国是为了强兵,要求尽量把社会财力集中控制在国家的手中,因此,法家又不能不突出地强调狭义的富国。法家商君学派主张:富国的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民财富,同时还必须把增加的财富尽量集中于国库之中。要求老百姓除留足口粮、种籽外,一切剩余上缴,“家不积粟”。老百姓没有剩余,自然也就谈不上富民了。法家学派还把赏赐作为驱使百姓进行战争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他们认为,若百姓富了,是不会为区区赏赐舍生忘死地进行战争,如果太贫也有可能铤而走险。他们既不愿民富又害怕民贫,两难之中提出了“治国之举,当令贫者富,富者贫”(《商君书·说民》)。即通过鼓励贫者努力进行农业生产,使他们能在维持生存的基础上还有剩余,这就是“令贫者富”。百姓有了剩余后,国家尽量加以征收上藏,这就是“令富者贫”。这是国家干预主义的历史起点。法家的富国思想在当时即遭到孟子的激烈抨击。孟子主张治国要使老百姓家给人足,做到“黎民不饥不寒”和“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这是他为富民规定的温饱标准,理想标准则是“使民有菽粟如水火”。
针对法家以武力实现“霸权”的作法,孟子主张行“仁政”吸引列国百姓归服,从而达到统一天下的目标。他把推行法家富国政策的君主及其谋士诋为“暴君污吏”(《孟子·滕文公上》),反对以“充府库”为目标的富国。

第3题:

三晋思想文化的源头是()

A.荀况之学

B.子夏与西河教风

C.法家和韩非

D.纵横家


参考答案:B

第4题:

荀况


正确答案: 强调“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法家韩非子则在否定天命的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

第5题:

试述荀况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理论认识。


正确答案:荀况对待分工和独立工商业的态度和孟子的主张相似。但他从更广大的范围并以更为明确的形式论证了社会分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荀况认为,农、工、商各业都是维持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所必要的,它们彼此也是互相依存的。有了社会分工,就可使“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荀子·王制》)。
荀子还突破了只从粟或粟帛来理解财富的自然经济观点,把园艺、经济作物、采伐渔猎产品以及工、商财富都到入社会财富的总量中。认为富国不仅要五谷的产量极其丰足,还要使“瓜桃枣李”,“荤菜百蔬”、“六畜禽兽”、“鼋鼍鱼鳖鳝鳇”、“飞鸟凫雁”、“昆虫万物”、“麻葛茧丝”、“羽毛齿革”等,都达到“有余足以食人”、“有余足以衣人”的地步《荀子·富国》)。他认为富国还要使手工业发展到能够“足械用”,商业发展到能够“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王制》),并且发展远途贸易和国际贸易,使“北海”的“走马吠犬”,“南海”的“羽翮齿革曾青丹干”,“东海”的“紫珐鱼盐”,“西海”的“皮革文旄”都能流入中国内地,使中国人民“畜使之”、“衣食之”、“财之”和“用之”(《荀子·王制》)。他说的富国,显然不是在一种闭塞、隔绝的自然经济环境下,只靠农桑来富国;而把社会分工和交换的作用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第6题:

哪一派的学说在南北朝的时候称为玄学()。

A.道家之学

B.儒家之学

C.法家之学

D.阴阳之学


参考答案:A

第7题:

试述管子的富国之学。


正确答案:战国时期,在齐国首都临淄东门有一个稷下宫,这是由政府资助,学者们在此开馆讲学,著书立说的地方。在这里,信奉并传承宣扬管仲富国之政的学者形成了著名的管子学派。
管子学派同样主张富国强兵,但在强兵和富国二者之中,强调“民饥不可以使战”(《管子·八观》)。即使为了战争也不必经常把大量财富存储于国库,而应当是在平时对百姓实行轻税,让百姓多保留些财富。在战争需用激增,国库入不敷出时,再增加对百姓的征收,可以得到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管子之学把这种认识概括为“府不积藏,藏于民也”(《管子·权修》),这和法家所主张的“家不积粟,上藏也”是针锋相对的。这也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藏富于民思想第一次明确的表述。
管子之学认识到民是财富的生产者,国库的收入是通过财政渠道从民间征收来的。因此,国库的丰啬对百姓的贫富有直接的依赖关系。它认为财富来自生产,生产主要靠土地与劳动力的结合“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无以致财”(《管子·八观》)。“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管子·小问》)。
管子之学比较全面地接触到广义的富国、狭义的富国,以及富民三个方面,并对其中的富民和狭义富国之间的关系在许多方面比商君学派和孟子学派的论述更深入。;但没能从理论上把广义富国、狭义富国和富民三者统一起来。

第8题:

儒家( )认为,必须培育善根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A、巫术之学

B、神灵之学

C、心性之学

D、自然之学


参考答案:C

第9题:

比较儒法两家富国富民、富国强兵思想的异同之处。


正确答案:异:儒家——富民基础上的富国;法家——富国强兵。
同:都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增加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财富总量;实现富国富民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农业;把个体农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

第10题:

哪一派的学说在南北朝的时候称为玄学()。

  • A、道家之学
  • B、儒家之学
  • C、法家之学
  • D、阴阳之学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