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预计应完成的工时大于实际工作小时数时,生产能力利用差异为()。

题目

当预计应完成的工时大于实际工作小时数时,生产能力利用差异为()。

  • A、不利差异
  • B、有利差异
  • C、充分利用
  • D、超计划利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公司本期生产A产品400件,实际耗用工时为5000小时,实际固定制造费用45000元,单位产品的工时耗用标准为12小时。本期预算固定制造费用为42000元,预计工时为5600小时。

要求:分别按照两差异法和三差异法计算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正确答案:
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42000÷5600=7.5(元)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45000÷5000=9(元)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400×12×7.5=36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45000-36000=9000(元)(不利差异)
(1)两差异法: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产量标准工时 
=45000-7.5×5600=3000(元)(不利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预算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5600-400×12)×7.5=6000(元)(不利差异)
(2)三差异法: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产量标准工时
=45000-7.5×5600=3000(元)(不利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预算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产量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5600-5000)×7.5=4500(元)(不利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产量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5000-400×12)×7.5=1500(元)(不利差异)。

第2题:

某企业本年度生产乙产品的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为21000元,预算数为20000元,正常生产能量为10000小时。单位产品的实际工时为8小时,标准工时为7小时。已知该产品的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为零。则固定制造费用的生产能力差异为()。

A.1000元有利差异
B.1000元不利差异
C.3000元不利差异
D.4000元有利差异

答案:D
解析:

第3题:

某企业制造费用中的电力费用与机器人工密切相关,机器设备的正常生产能力为 1000万小时,此时也为最大生产能力。当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为70%时,电力费用总额为 1200万元,每月的固定电力费用500万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单位机器工时的变动电力费用为1元/小时

B.当生产能力为90%时,电力费用总额为1400万元

C.如果需要机器工时1100小时,则电力费用总额为1600万元

D.当生产能力为50%时,单位机器工时承担的电力费用2元/小时


正确答案:ABD
解析:当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为70%时,机器设备的工时=1000×70%=700万小时,变动电力费用总额=1200-500=700(万元),则单位机器工时的变动电力费用为700/700 =1(元/小时),所以选项A正确;当生产能力为90%时,电力费用总额=1×1000×90% +500=1400(万元),所以选项B正确;由于最大生产能力是1000小时,因此如果需要机器工时超过1000小时,还需要增加设备,此时各个数据就会发生变化,不再适用该模型,所以选项C不正确;则当生产能力为50%时,单位机器工时承担的电力费用=1+500/ 500=2(元/小时),所以选项D正确。

第4题:

某公司2009年度生产甲产品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为17910元,年度预算数为18000元,预计应完成的生产能力为11250工时,实际发生工时为9900小时,标准工时为9200小时。要求:(1)确定固定性制造费用总差异。(2)确定固定性制造费用支出差异。(3)确定固定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4)确定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5)进行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验证。


正确答案: (1)固定性制造费用总差异: 17910—9200×18000÷11250=3190元(U)
(2)固定性制造费用支出差异=17910—18000=-90元(F)
(3)固定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18000÷11250×(9900—9200)=1120元(U)
(4)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 18000÷11250×(11250—9900)=2160元(U)
(5)进行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验证 —90+1120+2160=3190元(即固定资产总差异)

第5题:

(2015年11月)下列关于制度工时利用率指标的计算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制度工时利用率=作业率×出勤率
B.制度工时利用率=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
C.制度工时利用率=100%×实际工作工时总数/制度工作工时总数
D.制度工时利用率=100%×实际工作工时总数/出勤工作工时总数

答案:D
解析:
P60—62
制度工时利用率反映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用于生产作业的程度。由于制度工作时间是制度规定的最大可能被利用的工作时间,实际工作时间越接近制度工作时间,说明工作时间利用得越充分。研究工作时间利用,应该以制度工作时间为标准,因而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是工作时间利用统计的核心指标,它反映制度工作时间实际被利

×100%=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式中,出勤时间利用率即作业率。

第6题:

工人装卸能力的计算公式为(  )。
A.工人数×营运期×(1-轮休率)×出勤率×工时利用率×班制时数×工时效率
B.工人数×营运期×(1-轮休率)×出勤率×工时利用率×班制时数
C.工人数×营运期×(1-轮休率)×出勤率×工时利用率
D.工人数×营运期×(1-轮休率)×出勤率


答案:A
解析:
工人装卸能力=工人数×营运期×(1-轮休率)×出勤率×工时利用率×班制时数×工时效率。式中轮休率指平均每日休息工人数占在册工人数之比;出勤率指实际出勤工时占应出勤工时之比;工时利用率指装卸工人从事装卸作业的工时占出勤工时之比;班制时数指工人出勤后,每班实际应工作的小时数;工时效率指每一装卸工人从事装卸一小时所完成的操作吨数(吨/小时)。

第7题:

下列关于制度工时利用率指标的计算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制度工时利用率=作业率×出勤率
B.制度工时利用率=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
C.制度工时利用率=100%×实际工作工时总数/制度工作工时总数
D.制度工时利用率=100%×实际工作工时总数/出勤工作工时总数

答案:D
解析:
制度工时利用率反映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用于生产作业的程度。由于制度工作时间是制度规定的最大可能被利用的工作时间,实际工作时间越接近制度工作时间,说明工作时间利用得越充分。研究工作时间利用,应该以制度工作时间为标准,因而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是工作时间利用统计的核心指标,它反映制度工作时间实际被利

×100%=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式中,出勤时间利用率即作业率。

第8题:

反映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指标有()。

A、日历工时数

B、出勤工时数

C、出勤工时利率

D、制度工时利用率

E、出勤率


参考答案:CDE

第9题:

企业生产X产品,工时标准为2小时/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为24元/小时,当期实际产量为600件,实际变动制造费用为32400元,实际工作为1296小时,则在标准成本法下,当期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为()元。

A.1200
B.2304
C.2400
D.1296

答案:B
解析: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1296-600×2)×24=2304(元)

第10题:

()是指完成设备修理工作所需要的标准工时数。


正确答案:修理工时定额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