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易略例》中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的是三国时期的()。A、曹植B、嵇康C、王弼D、诸葛亮

题目

在《周易略例》中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的是三国时期的()。

  • A、曹植
  • B、嵇康
  • C、王弼
  • D、诸葛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周易略例》中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的是三国时期的()。

A曹植

B嵇康

C王弼

D诸葛亮


C

第2题:

得意忘象


正确答案: 王弼用语,常与得意忘言连用。意,指圣人的思想;象,指卦象;言,指卦辞、爻辞。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认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故“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言。”主张对《周易》的理解不必局限于辞和象,而要通过辞和象把握圣人的思想。

第3题:

“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是艺术接受中“品”的阶段。()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

第4题:

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的是()。

  • A、老子
  • B、孔子
  • C、王弼
  • D、庄子

正确答案:D

第5题:

“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的思想是谁提出的?()

  • A、庄子
  • B、老子
  • C、郭象
  • D、王弼

正确答案:D

第6题: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出自()。

  • A、《庄子•杂篇•外物》
  • B、《庄子•杂篇•说剑》
  • C、《庄子•杂篇•渔父》

正确答案:A

第7题:

如何评价王弼“得意忘象”的方法论?


正确答案: 王弼通过解释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提出,要得到这个统率一切事物的“一贯之道”,必须抛开具体的物象,如果只停留在具体物象上,是不可能得到的。这就是他“得意忘象”的理论。
(1)言、象、意三者的关系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研究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言,指卦辞,代表语言;象,指卦象,代表物象;意,指一挂的义理,代表事物的规律。王弼认为,语言是表达物象的,物象是包含义理的。但语言不等于物象,物象不等于义理,所以要得到物象应该抛弃语言,要得到义理应该抛弃物象。“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即只有抛弃物象的限制,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
(2)先验论的认识论
王弼看到了语言、物象和义理三者的差别,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他把这种差别夸大了,割裂了三者的内在联系。其结果是,抛弃现象去认识本质,排斥感觉经验,排斥实践,把对事物规律的认识,看成头脑自生的东西。这种先验论同他的本体论是一致的。
(3)忘象求意
王弼宣扬的作为世界本体的“无”是超经验的,通过具体物象是不能认识的,因此在认识论上便导出了“忘象求意”的结论。而实现“忘象求意”,这要靠一种非凡的、天生的智慧。他称这种天生的智慧和才能为“神明”。
这样王弼具有先验论倾向的“得意忘象”说又导出了天才论,甚至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了。

第8题:

“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是艺术接受中的()

A.观

B.品

C.悟

D.想


参考答案:C

第9题:

翻译: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正确答案: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第10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从言、意、象三个层面阐释文本层面的有()

  • A、《庄子》
  • B、《周易·系辞》
  • C、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 D、《论文偶记》
  • E、姚鼐《古文字类纂》

正确答案:B,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