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书法中“神采”与“法度”的关系。

题目

简述书法中“神采”与“法度”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什么叫“神采”?“形”与“神”是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历来评论书法作品,都以“神采”为最高标准,也是书家所追求的目标。所谓“神采”,乃指书法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神气、风采。精神是要通过一定的形体来表现的,形是精神之所依,没有形,神也就无从谈起。譬如人,还没有生下来,或者已被火化,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精神?荀子说:“形具而神生。”形是神所依存的物质形式。
那么,是不是有形便有神呢?那也不是,因为形体有死有活,活则神存,死则神消。这也如同人一样,活着的时候是有神在的,死后气断力散,形体虽存,乃是僵尸,也就无精神可言了。
所以,有没有神,首先在于形体的死活。有了活的形体,还要看气力足不足,气足便精神奕奕,人若衰老或病魔缠身,气短力弱,精神也就必然不足。所以书法用笔的首要要求便是“力”,笔画线条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弹性,笔画之间要映带照应,气脉贯连,体势灵动。这些都是活的表现、生命的表现,是“神”所不可缺少的基础。
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容易显露精神。所以行草比楷书在这方面表现得充分一些。但动必须有法,不失规矩。如果举动失常,便如精神病患者,虽活而失于狂怪,也就谈不上什么“风采”了。
风采是不同的精神面貌的表现,是内在修养的表现,不是模仿所可以得到的。所以,只是有了纯熟的用笔和一般结体的基本功,还只是解决了技术性的问题。要真正成为艺术,还需要在丰富文化知识、观察生活、品德修养、意境构思诸方面多下工夫,然后才能通过纯熟的用笔表现出神采来。忽视了这一点,即使再纯熟的技术工力,写出作品来不一定就有神采,“书外求书”的意义也就在这里。王僧虔《笔意赞》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我们当力求“形”、“神”兼备。

第2题:

研究书法与历史有什么关系?“书法史学”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研究任何一门学问,如果不了解其历史的演变情况,那么根本不可能对它作出任何有价值的探讨。一切事物都是在历史的继承中发展的。研究书法历史,将会给我们展现出历史上各个时代书法明晰的面貌和各朝代发展的详细情况,从而从历史变迁中找出规律,以指导当代书法的实践,预测未来的方向。否则,面对浩如烟海的书法传统,将会找不到头绪,无所适从。研究书法史,也是认识传统、继承传统的重要一环。一部系统的书法史,是我国古老文明的象征和现代艺术发达兴旺的标志。研究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不能以论代史,而应在全面掌握书法史的各个方面之后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在浩瀚的、系统的、巨大的《中国书法通史》出现之前,可先分阶段搞些书法断代史,如《魏晋书法史》、《唐宋书法史》、《明清书法史》、《近代书法史》等;还可根据不同书体搞些《篆书发展史》、《隶书发展史》、《行草发展史》;另外像《书法批评史》、《风格演变史》、《书法思想史》等专题也是书法史的组成部分;有人还主张以书法家或书法作品为主要线索写书法史,这一切都应是书法史的内容。我们现在只有先提出要求,尔后才可实施,组织人员编写。为此,应首先总结出一整套书法史的研究规律和方法,从而建立起完整的“书法史学”。

第3题:

意境美是书法家思想情感和修养的流露,书法意境美的创造不包括()

A.诗情

B.虚实相成

C.神采

D.韵趣


参考答案:B

第4题:

中国古代书法的特点()

  • A、通过书法的点、划结构和章法表现形式美
  • B、通过字的力度来展现神采美
  • C、通过字的形态来展现神采美
  • D、通过字的形、神表现书法家的精神美和时代特征

正确答案:A,C,D

第5题:

什么是书法作品的“神采”?


正确答案:书法作品神采通过对作品整体的关照而显现,它是作品生命所显示出的神气、精神,要通过作品与主体的结合显现出来。所以张怀瓘说:“深识书者,惟见神采,不见字形。”对于没有艺术修养的人,再好的书法作品也不可能显示出神采。古代书论中常把书法本身看作有生命的形体,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仅有骨肉,也可能是一具僵尸,要具有生命,非有“神”不可。但神要通过血骨筋肉表现。“血”主要指用墨,枯湿浓淡应处理得当;“骨”乃是用笔提按转折达到的一定力度;“筋”为笔锋时断时连的内在联系;“肉”即笔画中圆润丰满程度。总之,应处处在流动,处处在积聚着力量,而这一切,又必须统一于一个完整的基调之内,形成和谐的节奏,就像音乐中的旋律,不能允许任何音符突然的跳出来,破坏完整性。整个旋律优美,任何一个音节才会放射出光采,才有存在的意义。古人对于“神采”的内蕴,经常用些比喻形容,如“荆柯负剑”、“壮士弯弓”、“云鹄游天、群鸿戏海”、“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等,这些比喻尽管使人有莫名其妙之感,但其传达出的意象符号,却大致与书法的神采相似。具体说,“神采”即书法作品的各种形式因素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后所显示出的整体精神面貌。

第6题:

简述书法与建筑的关系。


正确答案:建筑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只能是一种广义上的造型艺术。它通过抽象的形式概括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及一定时代人对美的追求。它与书法有许多共同点,如都讲究对称、平衡、均称、变化、和谐。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就像一座建筑,布局要合理,整体感要强烈,有疏有密,要通气,不能封死,没有“眼”在风格上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雄强的楷书像庄严的建筑;优美的行草又像江南水乡错落分布的平房;高古的书法犹如庙堂;森严书法又像宫殿。书家若能多游览,处处留心不同的建筑,将会陶冶性情,丰富感情。当然,它也不会像某些论者所说,看过一个建筑,书体马上会变,这纯粹是没有实践的“理论家”们靠推理、演绎出的奇谈怪论。如同多谈书、多欣赏其它艺术一样,是从修养、气质上予书家以影响。对建筑美的沉醉,同样是丰富了心灵,刺激了求新、求变的欲望。当我们整天看惯了火柴盒式的房子,突然看到一座样式新奇的建筑,如果没有情绪上的波动,那么这样的人也难以在书法上有什么大的造就。

第7题:

书法与“美育”有什么关系?如何进行书法美育?


正确答案:对于书法来讲,“美育”是书法的落脚点,我们研究书法与人的审美关系,研究书法本身,最终是使书法对人们起到美育作用,为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和高尚的人类,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由于书法本身的艺术特征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其艺术形式及健康的文字内容都将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们的情思进行陶冶,从而塑造更为美好的心灵,由美而至善。美育的特点,是直接诉诸情感,是诱发而非强制、非说教。从接受者来讲,是一种创造,而非消极的接受,它是在极为浓厚、强烈的兴趣中,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接受的。书法美育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家庭、学校、社会。家庭中,要从小给幼儿一个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从家庭成员到家庭陈设,要尽量使幼儿能感到书法线条的美。在学校,则应受到正确的书法指导,目前全国小学大都开书法课,这是书法美育普及的广泛基础。从中学到大学也应提倡书法美育,并逐步引向深入。要培养书法教师,组织各种各样的书法活动。至于社会的书法美育则更为宽广,可通过展览、组织书法学习班、书法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社会美育。组织者要为人们提供高水平的作品,而不必迁就一般水准。书法艺术家有义务为提高民族的审美情操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8题:

苏轼提出的书法理论有( )。

A、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B、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C、崇尚法度

D、书初无意于佳乃佳

E、我书意造本无法


正确答案:ABDE

第9题:

简要回答书法中“神采”与“法度”的关系。


正确答案: “神采”是指作品所显现的一种精神气韵,是创作者的“心画”,贵有“天趣”,是书法家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既雕既琢,复归于璞”,是一种很高的审美境界。
“法度”是不同的艺术表现在创造美的过程所遵循的规律和一定的法则。书法中不同的书体,均有各自的法度,他们都是书法家美的创造的经验总结。
艺术美的生命在于创造。书法中的“神采”是凭借布白、结构、用笔等来表现的,也就是说“神采”离不开一定的“法度”,但“法度”不是凝固不变的,须在创作实践中灵活运用,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鉴赏书法作品的用笔、结构、布白等方面,更深刻地了解书法家的创造,进而从最能表现情思、意蕴的地方去发现美。

第10题:

简述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与特色。


正确答案:1、发展历程: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2、特色:书法“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毫端”它集音乐、舞蹈、绘画诸种艺术的美学特性于一身:有音乐的韵律,有舞蹈的姿致,有绘画的形式感。它熔万殊的形、质、态、势、意、理于一炉,把具体的形式加以抽象化,使人们获得无穷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