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构成倾销行为的有哪些()

题目

下列构成倾销行为的有哪些()

  • A、同一种商品出口价格比本国销售价格低
  • B、一种商品以低于成本的相同价格在国内和国外销售
  • C、一种商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国内外销售,国外售价高于国内售价
  • D、一种专供外销的产品在A国的售价比B国的售价高50%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反倾销措施的实施要件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存在倾销,即相关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进口国内;
(2)存在损害,即前述倾销行为给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产生实质损害的威胁,或对某新产业的建立产生实质阻碍;
(3)倾销和损害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2题:

对下列倾销行为,进口国基本上不会采取限制性措施的是()。

A、长期性倾销

B、间歇性倾销

C、掠夺性倾销

D、偶然性倾销


参考答案:D

第3题:

哪些行为属于低价倾销行为的例外?


参考答案:

1)以低于成本价销售鲜活商品
2)以低于成本价处理有效期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商品
3)季节性降价
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第4题:

行政行为的特征和构成要件有哪些?


正确答案: 行政行为的特征是:
第一,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任何行政行为均须有法律根据,具有从属法律性,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或授权,行政主体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为。
第二,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这是由立法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广泛性、变动性、应变性所决定的。
第三,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不必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
第四,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行政相对方必须服从并配合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

第5题:

说出倾销的经济学定义及其构成条件。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招致众多国家反倾销的原因有哪些?由于我国产品的产品品牌比较薄弱,因此在外国市场中价格弹性比国内的该产品价格弹性低,请问这种情况会导致倾销吗?


答案:
解析:
(1)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倾销的本质是价格歧视,要使价格歧视在国际市场上得以实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商品出口企业在本国市场上拥有一定的支配力量,在一定程度可以决定价格的形式。②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可以隔离,不存在倒买倒卖的可能性。③两国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且出口国低于进口国。当这些条件具备时,出口国企业就有可能通过在国内市场上索要高价,而向外国市场购买者收取较低的价格,使利益最大化。(2)反倾销是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近年来,我们国家招致反倾销的原因很多,可以分为歧视性的和非歧视性的。非歧视性的反倾销是指出口商确实以低于成本价格在出口国销售,原因有:①为了在短时间内抢夺国外市场,将东道国和外国的竞争对手排挤出市场;②国家为了保护该行业为鼓励其出口,进行生产补贴,使得销售商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③不正确的市场预期会导致不正确的生产行为,当预期市场需求大于实际市场需求时,企业扩大生产出的产品在其原价格无法全部销售时,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企业会进行倾销;④国内盲目的投资竞争也会造成生产过剩,企业以低价在海外寻求销售市场;歧视性的反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一定的成本加成定价销售产品,但该价格还是远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引来东道国竞争企业的歧视与不满,以反倾销的形式阻止出口商低价倾销。首先,长期以来,国外对我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均采用“替代国”方法计算倾销幅度(比如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这种方法往往导致我国没有倾销的产品被裁定存在倾销;其次,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遭到严格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世贸组织允许的用于保护国内产业的反倾销手段的使用频率就大大提高;最后,我国具有劳动力原料成本低的竞争优势,遭到歧视不可避免。(3)这里的价格弹性指的是价格需求弹性,即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

当El时为富有弹性,收益会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由于我国产品品牌比较弱,因此在外国市场中价格弹性比国内的价格弹性要低,此时中国的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不会进行倾销,降低价格来倾销只会带来收益降低。但是当销售的目的是排挤竞争对手,减少库存压力,保护本国幼稚产业时,则不管价格弹性如何,出口商都会选择倾销。

第6题:

任何低价销售的行为都构成倾销。()


参考答案:错误

第7题:

共用题干

某商场在20天的店庆期间,推出“某名牌运动鞋每日限量10双,每双一律20元”的促销活动,实际上该种运动鞋的市场价为每双100元。针对此情况,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A、该商场的促销活动时间短、数量也不多,没有扰乱市场价格秩序,不构成低价倾销
B、若该商场销售的是积压产品,则不构成低价倾销
C、由于销售价显著低于市场价,所以该商场的行为构成低价倾销行为
D、若认定为低价倾销,必须要有排挤竞争对手等不正当目的

答案:A,B,D
解析:
【考点】禁止倾销。详解:《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低价倾销的行为必须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取得市场份额,因此,短期就某一种商品低于成本价销售就并不构成低价倾销行为。本题中虽然商场以远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销售名牌运动鞋,但是并未告知低于成本价销售,即使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场的限量销售也并非以排挤对手为目的,因此,A、B、D项正确。


【考点】虚假宣传行为。详解:对比性广告分为直接和间接对比广告两类。直接对比广告是指商品的经营者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其广告中“指名道姓”地将自己商品或服务的长处与竞争对手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短处进行比较的广告。间接对比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其广告中与不特定的同一行业的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比较的广告,这种广告往往损害同一行业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的合法权益。本题中实木家具公司的广告虽然没有针对具体哪一家公司的商品进行诋毁,但是对比广告中的内容是虚假的事实,属于使用不正当手段选择对比点损害竞争对手的利益的行为,所以仍然构成诋毁商誉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解释》第8条规定:经营者对商品做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比,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可以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规定的虚假宣传行为。故A、C、D项为正确选项。


【考点】不正当竞争行为。详解:《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本题中厂方在未获奖的情况下,在瓶颈上虚挂标签,属于对产品质量的虚假宣传,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同类产品的其他经营者的利益。据此,选项A是正确的,选项D的表述是错误的。严格意义上讲,选项B的表述也没有问题,但选项A的表述更加符合法律的规定,因为这种表示有可能在消费者之间传播开来,故虚假宣传更加贴切。C项的表述有不妥之处,因为经营者的这种行为不单纯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还同时损害同类经营者的利益,以民事欺诈定性没有能够全面地概括这种违法行为的实质。


【考点】诋毁商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详解:《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规定: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构成诋毁商誉有三个要件:(1)实施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非经营者如新闻单位被利用或被唆使的,仅构成一般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2)经营者客观上实施了诋毁商誉的行为,使用户、消费者不明真相产生怀疑的心理,不敢或不再与经营者进行交易活动;(3)诋毁行为是针对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经营者。诋毁商誉的行为只能发生在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本题中从题干表述可以看出,甲公司与乙电视机厂仅仅是因为货款纠纷发生隔阂,且相互之间也不存在竞争关系,因此甲的行为只是侵犯了乙的名誉权,不属于诋毁乙的商业信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本题需注意:是否通过传播媒介,不影响诋毁商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所影响的只是侵权的程度。至于名誉权与荣誉权的区分请见民法中的相关规定。


【考点】虚假宣传行为。详解: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的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甲公司通过发放小传单的方式对其产品的性能作虚假宣传,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故A项正确。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的,才属于虚假表示行为,因此,B项错误。而低价倾销行为要求有为了排挤竞争对手而低于成本价销售的事实,因此,C项错误。欺骗性交易又称混淆行为,本案中不存在不同商家的产品之间的混淆问题,因此,D项错误。


【考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详解: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包括:(1)经营者以盗窃、利诱、胁迫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允许他人使用其掌握的商业秘密。第三人明知或应知前述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视为侵犯商业秘密。因此,A、C、D项均是典型的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B项中,甲不存在以非法手段获取商业秘密,因此,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考点】垄断协议。详解:《反垄断法》第13条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1)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2)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3)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4)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5)联合抵制交易;(6)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本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因此,本题的A、B、C、D项中协议的内容都为反垄断法所禁止,均应选。


【考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详解:《反垄断法》第17条规定: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1)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2)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3)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4)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5)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6)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7)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本法所称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因此,A、B项应选,D项中也会造成排除、限制竞争的后果,当选。C项属于经营者有正当理由,因此不选。


【考点】诋毁商誉;侵害名誉权。详解:《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规定,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可见,诋毁商誉的行为应当是发生在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故甲的行为不构成诋毁商誉,A选项错误,当选。第6条规定,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可见,限制竞争行为的主体是公用企业或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故BD选项错误,当选。《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本题中,甲的汽车有质量问题,甲可通过正当的途径解决,但是甲的行为明显侵才已了乙销售商的名誉权,而且甲的行为不是恶意竞争行为,不受《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乙销售商可以依据《民法通则》第120条的规定请求甲消除影响,C选项正确,不当选。

第8题:

商业诋毁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参考答案:1.有捏造、散步虚假事实的行为
2.被诋毁者的商业形象或商品形象的社会评价降低
3.因果关系
4.主观上故意

第9题:

商务部反倾销调查有哪些程序?


正确答案: 1.商务部可以采用问卷、抽样、听证会、现场核查等方式向利害关系方了解情况,进行调查。
2.商务部根据调查结果,就倾销、损害和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作出初裁决定,并予以公告。
3.初裁决定确定倾销、损害以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成立的,商务部应当对倾销及倾销幅度、损害及损害程度继续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作出终裁决定,予以公告。
在作出终裁决定前,应当由商务部将终裁决定所依据的基本事实通知所有已知的利害关系方。

第10题:

商品倾销的特点有哪些()

  • A、偶然性倾销
  • B、间歇性倾销
  • C、长期性倾销

正确答案:A,B,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