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仪动静度之以礼,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出自《荀子》。

题目

“行仪动静度之以礼,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出自《荀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王夫之指出:“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

A.主张知易行难
B.主张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因知进行
D.主张行先知后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知行观。
【正确分析】王夫之这段话意思是:知必须依赖于行,只有行才能使人们获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识。实践能使人们的认识取得客观的效果,而认识本身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知而不行,即无实效。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结论,认为在知与行的关系中,行是主要方面,是两者统一的基础。王夫之这一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学说,是中国古代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干扰分析】王夫之的观点没有讨论知与行之间难易和先后的问题。因此,AD选项错误。C选项本身与王夫之的观点相反,也错误。

第2题:

“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这句话出自()

  • A、 荀子
  • B、 韩非
  • C、 张居正
  • D、 黄宗羲

正确答案:C

第3题: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展现的是()。

A.仁

B.义

C.理

D.信


参考答案:D

第4题: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这一段话是针对君主的角度来说的,阐述了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具备()等品质。

  • A、知
  • B、仁
  • C、庄
  • D、礼

正确答案:A,B,C,D

第5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句话出自荀子著作中的哪一篇?


正确答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出自荀子的《儒效》篇。

第6题:

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勇力抚世,();富有四海,()。

  • A、守之以让;守之以谦;守之以怯
  • B、守之以怯;守之以让;守之以谦
  • C、守之以让;守之以怯;守之以谦

正确答案:C

第7题:

“然后恭敬以先之,忠信以统之,谨慎以行之,端悫以守之,顿穷则从之疾力以申重之。”出自荀子的()。

  • A、《非相篇》
  • B、《仲尼篇》
  • C、《衰公篇》

正确答案:B

第8题: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展现的是()

A.仁

B.义

C.礼

D.信


正确答案:D

第9题:

“行义动静,度之以礼;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中“校”的含义是()。

  • A、校对
  • B、考核
  • C、审校

正确答案:B

第10题:

以下属于乾卦九四爻的爻辞的是()。

  • A、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 B、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
  • C、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 D、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