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目的 。

题目

简述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目的 。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的( )。


答案:比例关系,
解析:

第2题:

简述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案:
解析:
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就是麦克费尔的体谅模式。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体谅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些需要是教育的重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1)理论假设: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重要职责。②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并从中获得快乐。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促进学生成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④教育即学会关心。麦克费尔特别强调: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表率作用。(2)实践操作部分:实践操作部分是通过麦克费尔等人编制的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来实施的,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该教材由3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景。第一部分:《设身处地》,这一部分是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和邻里中所经历的各种共同的人际问题而设计的,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第二部分:《证明规则》,这一部分情境所涉及的均为比较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和权威问题,其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同一性认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作出贡献的人。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向学生展示以历史事实或现实为基础的道德困境,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通过一个给人深刻印象的历史时刻,帮助学生拓宽道德视野,鼓励学生形成更为深刻、普遍的道德框架。(3)体谅模式的贡献: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从实证研究出发,建立起关心他人,发展利他主义观念的理论基点,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同时,该模式为学校道德教学提供的《生命线丛书》,别具一格,设计有趣,内容逼真,问题引人深思,深受学生欢迎。这对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教材存在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无兴趣的现状,是一个好的启示。

第3题: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第4题:

简述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正确答案: 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往往通过一系列具体矛盾表现出来: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2)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
(3)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
(4)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
(5)受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
(6)教育介体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

第5题:

国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有()

  • A、加强对儒家伦理道德的继承和发扬
  • B、改革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使其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 C、采取以课程为主,辅以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的道德培养模式
  • D、完善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注重发挥社会与家庭道德教育的功能与责任

正确答案:B,C,D

第6题:

课程计划的中心是( )。

A.课程目标
B.开设那些学科
C.课时分配
D.教育目的

答案:B
解析:

第7题:

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第8题: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比例关系

第9题:

简述新加坡小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宗旨。


正确答案: 新加坡小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好公民: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和宗教间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培养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

第10题:

简述道德教育的目的与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完善道德人格。道德教育的途径是很多的,大体上可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条主要途径。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言传身教、情理相融的原则;
(2)严格要求与关心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3)尊重集体与尊重个性相统一的原则;
(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原则.